(上接01版)
为来洛投资客商营造一流发展环境,是加快项目建设的有效保障。我市提出“有多好的企业和项目,就有多好的环境和服务”,并着力落实这一要求,通过每周召开重大项目建设协调例会、联审联批例会、业务督导会等,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服务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坚持每月考核制度,力促项目建设落到实处。我市把各县(市)区投资、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作为科学发展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实行月排名、季考核,重大示范项目实行周询问;对应开未开、开而未动的项目,加大督查力度;五一、十一期间组织两次督导检查活动,形成各地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产业集聚加速产城融合
产业集聚区是项目建设的有效载体,洛阳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争当“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示范,必须通过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去年,针对部分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不够突出、集聚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我市综合运用项目准入、要素配置、利益分享、考核奖惩等手段,引导各集聚区加快形成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各产业集聚区着力做专、做深、做精、做出特色,在装备制造、硅光伏、有色金属加工、石油化工等领域形成一批国内、省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洛龙产业集聚区形成年产1万吨多晶硅、355兆瓦切片、36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规模,在国内有重要地位;伊洛产业集聚区作为“洛阳动力谷”的核心区,新开工麦达斯铝业轨道车辆铝型材及车体零部件等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年产18万辆汽车项目正在招商洽谈中;伊川县产业集聚区、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将形成150万吨铝板带箔、6万吨工业铝型材、240万只铝合金轮毂生产能力,将建成省内最大的铝工业基地;汝阳县产业集聚区围绕陶瓷产业新引进集群及配套企业5家,玻璃产业链也初步形成;偃师市产业集聚区新引进摩托车及配件企业10余家,三轮摩托车年产量突破100万辆,约占全国1/3。
同时,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市还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和移动呼叫中心一起,顺兴通信产业园、恒生科技园等服务产业正在洛阳经济开发区迅速崛起,该区顺势提出要打造全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栾川县产业集聚区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提出建设全省首个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举办老君山文化旅游节、消夏养生避暑节、金秋红叶节、伏牛山滑雪节等节庆活动,唱火了栾川旅游四季歌。
更令人欣喜的是,产业集聚的另一优势也开始显现,全市产城融合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各地坚持把县城改造、新区建设、撤村并镇、撤村并城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相结合,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组团捆绑联动开发为重点,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区与产业集聚区建设,有效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提升产城互动发展水平。2011年全市共启动产业集聚区内54个村庄城乡一体化改造,并在产业集聚区周边布局10168套50.5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集聚区职工住房需求。
持续提升实现转型发展
发展难,转型更难,在加快发展中加快转型则是难上加难。
刚刚召开的全市2012“作风转变年”动员大会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市委书记毛万春特别强调,要突出“早”字,以更加勤奋的作风实现项目建设攻坚战的新突破;要突出“优”字,以更加勤奋的作风实现经济转型攻坚战的新突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柳身提出,要调高坐标,负重奋进,争分夺秒推进项目,依托平台集聚项目,千方百计谋划项目。
今年是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洛阳要想当好示范、打造品牌,必须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持续好、提升好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工作。
持续加快建设进度,提升重大项目示范作用。我市将坚持和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协调例会制度,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与干部奖惩挂钩制度,每个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认真抓好一到两个重大项目制度,副市级以上领导联系分包重点项目制度,以十大示范项目为龙头,力争30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00亿元。同时,将从省、市重点项目中选择100个以上重大项目开展重点攻坚,确保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
持续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聚区特色。全市17家产业集聚区都要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集合构建、资源集约利用的理念,抓好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抓好产业集群效应的提升,强化节约集约发展和完善支持政策、完善体制机制,使产业集聚区成为洛阳经济转型的有效载体。
持续转型才有出路,提升转型才能振兴,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品牌,洛阳步伐正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