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中国强,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提振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体育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载体。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曾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可如今在应试教育这座大山面前,校园体育无奈地选择了退让和妥协,这究竟是教育的失败还是体育的迷失?校园体育之痛,谁来埋单?
我国中小学体育设施缺乏的情况由来已久,这同我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教育领域用钱的地方很多,一些地方的教育拨款本来就比较少,校舍和师资等要优先考虑,用在体育设施上的资金所剩无几。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观点。一个人身心不健康,就不可能成为国之栋梁。
然而,如今对于文化课和体育课的认识偏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校园体育设施匮乏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认识问题,没有认识到体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这样认为。
工作在一线的校长、老师有时也不得不对现实做出妥协。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小学的叶虎年老师对记者说,此前由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生过安全事故,为避免纠纷,学校不愿意过多建设体育设施,这种因噎废食的现象也制约了体育活动的开展。
自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在2012年实现教育投入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这表明教育事业将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前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宋尽贤认为,只有抓住教育发展的新机遇,统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真正给校园体育注入活力。
钟秉枢说,在以往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中,学生人均风雨操场和室内体育馆面积等虽然有指标,但这些指标在今天看来,明显偏低,有必要随着时代发展进行修订。而且,这些指标在建设大学时规定得比较具体,但针对中小学的规定往往刚性不足。
对此,钟秉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继续出台政策,对新建中小学校提出配套体育场馆以及器材的硬性指标,“同时要有评估和检查机制,未完成指标的要限期改进”。钟秉枢认为,这是各级政府部门发展义务教育应尽的责任。
尽管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介入教育,但业内人士坦言,来自社会力量的捐助目前非常有限。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中国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基本集中于助学和一般性校舍的建设,而企业的捐助则具有比较强的趋利性,如发达地区的企业愿意资助本地名校修建场馆,以此换取子女入学的机会,但针对老少边穷地区同类建设项目的慈善捐助却不多。
钟秉枢认为,发动社会力量也要依赖政策引导,比如用税收优惠,让企业同落后地区学校结对子,把企业对社会的回馈引导在发展校园体育上。
钟秉枢还建议,从社会募集资金的体育彩票也应拿出一定比例,投入到中小学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当中,尤其是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学校,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