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剪 枝
|
简介:《手艺中国》,作者为德裔美国学者鲁道夫·P·霍梅尔。该书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亦具独特价值。书中涉及劳动工具和器物120多小类,有千件之多,几乎涵盖中国人日常所用。这些东西,有的我们永远找不到了,有的正在消失……是霍梅尔用他的相机和尺笔,帮我们记录下了那些过去的事情。
|
在浙江与在江西看到的一样,每到深秋,树叶凋零之际,有一种树,通常种在路边,或长在河流的堤岸,它的每个小枝头上都结着白色的果实,这种树就是乌桕油脂树,或叫中国乌桕,在中国中南部地区普遍可见。乌桕的果实有三个果仁,覆有白色的植物油脂。在江西省德安附近,我注意观看了农民用钩镰(如右图)从乌桕树上割下带果实的小树枝。这种钩镰的铁质部分为凹形刀刃,连接套筒,装有14英尺长的竹竿。使用钩镰时,举起竹竿对准小树枝猛地向上一推,小树枝在锐利的刀刃下很容易被切下来。
从乌桕果实里分离油脂,就其本身而言已成为一种行业。这种植物油脂,广泛地用于制作蜡烛,就是在佛教寺院里见到的那种,用植物油脂代替动物油脂来做。照片是在江西省德安西边几里远的一个地方拍摄的。
在江西德安的那次旅行中,一个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某人所说——最原始的方法,不输很先进的发明。为了从很高的(高得令人惊奇)树上采集干树枝,有人并不用剪枝的钩镰。我们碰上一些男孩正在干这种差事,他们身上带着长绳子,绳子一头拴着一块小石头。用这种方法采树枝,动作之灵巧可靠,让我们大为惊讶。只见一个男孩左手拿着盘成圈的绳子,对准看好的目标,用右手抛出石头,向上扔出大约有30英尺,超过看准的干树枝抛出石头的瞬间,左手松开绳圈,绳子随石头急速上升。紧接着,他猛地一抖留在手中的绳子,就这样,蹿升的绳子那端(即系有石头的一端)缠绕在干树枝上。随之男孩使劲拽绳子,干树枝断开,坠落下来。整个过程如此利落,手法如此稳妥,使我们看得发呆,不觉地看了好长一段时间。那男孩继续干活,一根一根的干树枝落下,没有失手。这种采树枝的方法对我来说十分新鲜,我的翻译也有同感。后来在中国其他地方,我再没有见过这种情景。
李家三儿郎(9)
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传统
世人皆知,我中华乃礼仪之邦。
在古代中国,凡事都要讲求个“礼”字。大到祭祀社稷、行军打仗,小到迎来送往、婚丧嫁娶,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
表面上看来,“礼”是一套毫无强制力的形式和程序。但实际上,“礼”是一种文化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因为,“礼”的本质是社会共同体在对“礼”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高度认可的基础上日渐形成的对“礼”的崇拜和习惯性遵循。这句话说得有点儿拽了,我们换个简单的:“礼”之所以具有强制力,是因为它体现了社会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取向,任何一个敢于违背礼仪规范的人,都将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谴责。
在商朝晚期,已经按照由嫡长子继承王位的模式来确定最高权力的归属了。西周建立之后,周公“制礼作乐”,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的模式正式确立为一种制度,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其实呢,嫡长子继承制=男性主义+父死子继+嫡长主义。
第一重-男性主义,就是说只有男性才可以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女性完全不具有继承权。
第二重-父死子继,对男性主义做了进一步的限定:并不是所有的皇室男性都可以继承皇位,只有皇帝本人的儿子才有这个资格。
把女人和兄弟们排除在皇位继承人的范围外后,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因为,皇帝自己也有一大群儿子。于是,周公又加了第三重-嫡长主义。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很好地概括了嫡长主义的内容,一句话,十四个字儿:“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先说“立嫡以长不以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成为皇位继承人的条件很简单,只要你是皇后所生的长子,皇位就是你的。
“立子以贵不以长”其实是对“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补充。它针对的是一种特殊情况,即:皇后没有儿子,且皇帝不愿意因此而废掉皇后。
当这种制度衍生为传统之后,它就被赋予了深入人心的惯性力量。任何一个试图违背它的人,都会遭到卫道士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因为,一旦有人(主要是皇帝)违背了这种制度,就会产生不良的示范作用,就会对这种制度的理论基础产生强烈冲击,进而影响政权和国家的稳定。所以,历代正统的儒生都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拥护嫡长子继承制。
也正因为如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都是会遵循礼法原则和大臣们的意愿的。不到万不得已,他是断然不会公开站到礼法的对立面的。
李建成的天然优势,就在于他是嫡长子。因为他是嫡长子,所以李渊称帝还不到一个月,就立他为太子,压根儿就没考虑劳苦功高的李世民;因为他是嫡长子,所以正统观念强的大臣和儒生们都会站到他这一边,舆论也必然会向他倾斜。
这个天然而强大的优势,李世民就是坐上洲际导弹都赶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