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誓言今生》剧照 | |
反映国安题材之“誓言”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电视连续剧《誓言今生》,2月4日在央视一套首播以来,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在谍战片风生水起、竞逐荧屏之时,《誓言今生》引起专家关注。
“《誓言今生》有力提升了隐蔽战线题材影视剧的历史美学品德。”在日前举办的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研讨会上,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
植入灵魂:以精神信仰呼应时代
30集电视连续剧《誓言今生》以我反间谍人员黄以轩和台湾情报官孙世安的斗争为主线,从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讲起,在“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爆炸事件、国民党前“代总统”李宗仁返回大陆、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以及香港回归祖国等重大历史背景下,将两岸以往秘密斗争及较量逐一展开。
李准认为,这部电视剧注重表现在决定民族发展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我方主人公对自身使命、职责及人生选择的解读,讲述的是一个信仰与忠诚的故事,从头到尾拷问着良心,具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感。
“编导在历史戏剧中追求戏剧的历史化,将观众带入历史的审美真实感中。这种深刻的历史真实性,奠定了电视剧《誓言今生》的美学品格。”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评价。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导向为魂。这是一部有灵魂的电视剧,抓住了在历史大背景下黄以轩、孙世安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较量,充分表达了符合历史潮流、得民心的信仰一定会胜利的信念和规律,具有强大而鲜明的信仰力量。”
承接“地气”:以人物命运打动观众
与会专家认为,《誓言今生》不同于其他谍战剧,在个人、家族、民族这三重关系下展开故事,极大拓展了这部电视剧的艺术表达空间,具有了很强的可看性。
《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说,这部电视剧没有采取编年史的方式,没有用事件来湮没人物的性格,而是在一个个大事件中表现人物的信仰、智慧、冲突、较量,使剧中人物充满艺术的魅力。
“编导坚持了电视剧艺术首先是人的艺术的原则。家族史的叙述方法、世俗生活元素的采用,使该剧有了扣人心弦的、厚重的命运感。接了‘地气’,有浓浓的人间烟火味,是这部电视剧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曾庆瑞教授说。
“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只为盼一夜月圆;我们用一杯茶的时间,只为此生和你聊聊天……”电视剧结尾,斗争了半个世纪、年逾古稀的黄以轩、孙世安相聚在香港,在香港回归祖国那个伟大的历史之夜,两位白发老人共品一壶清茶,望着满天焰火,感奋着祖国的日益强大,慨叹着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笑泯恩仇,曲终人不散。这个结尾不仅充满历史的感慨,而且蕴涵人生哲理,富有诗意,是全剧妙笔。”曾庆瑞认为。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说:“大团圆的结局既是现实的写照,也表达了对两岸关系发展、祖国统一前景的信心,意味深长。”
熔铸情怀:以艺术追求提升品质
“《誓言今生》吸引我的不是策反与反策反的复杂情节,而是人物的情怀。这部剧有着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营养,不能简单定位为谍战剧。”研讨会上,该剧导演刘江表示。
剧中这份深蕴的情怀及其表达,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赏。
“象征性符号的大量而艺术的运用,丰富了本剧内涵,深化了叙事主旨。比如,本剧角色命名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轩辕氏,本剧主人公黄以轩的名字由此得来,‘我以我血荐轩辕’,黄以轩可以为国家利益舍生忘死。还有剧中器物,比如,在台湾的孙世安中年以后喜欢把玩古董,古董联系着民族的历史,孙世安从骨子里反‘台独’,这也是他最终和黄以轩走到一起的基础。黄以轩定居香港后买下了孙世安的那家餐馆,那条小街就像余光中描写的那道浅浅的海峡,写照着两岸的分离情景……这些细节,鲜明表达了作者尊重历史、展望国家美好未来的家国情怀。”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解析。
曾庆瑞教授认为,编导的用心及发现,使《誓言今生》承载了更多文化的信息,剧中人物,寄托了两岸同胞及所有炎黄子孙的情感与希望,这是该剧超越一般谍战剧的极大亮点。
“《誓言今生》不只是讲述了信仰较量的故事,而且艺术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体现了该剧主创人员的艺术追求。我们希望这能成为中国影视工作者的自觉追求,以更多的佳作提升民族群体鉴赏力。”仲呈祥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