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是胆识和见识的结晶,是对机遇的洞察和把握。
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洛阳透过《“十八谈”映象版·洛阳篇》,告诉世界千年帝都的选择与担当: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做示范,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上树品牌,在河洛文化传承弘扬上树品牌。
洛阳靠什么来实现这样的光荣与梦想?市委书记毛万春在节目中接受采访时一语中的:领导方式转变!
(二)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催生的“思想果实”,是洛阳科学发展的行动指针。
“转”,洛阳活力之源,洛阳发展之钥。可以说,一个“转”字,扣准了洛阳跨越发展的脉搏。
(三)过去一年多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转”的路径,求解“转”的难题。
强力推进经济转型攻坚战,尽管中国移动2万座席呼叫产业园全面开工,科技城、动力谷核心区建成投用,1800万吨/年炼油扩能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总的看,增长乏力、后劲不足问题依然突出。
强力推进机制转换攻坚战,尽管630多家企事业单位初步完成改革改制,改革改制力度“走在全省前列”,基本实现“大头落地”的预定目标,但微观看,内生活力尚未真正形成。
强力推进环境创优攻坚战,尽管瞄准“全国一流、全省第一”开展“环境创优年”、“作风转变年”活动,大张旗鼓亮出“三把利剑”,推动干部作风有所好转,但深层看,干部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定下神来审视自身,在领导方式转变上,“转而不快”、“转而不力”仍是最大的“掣肘”。
一些地方对传统模式形成路径依赖,舍不得打破“坛坛罐罐”,经济转型不下真功、不动真格;一些单位对发展危机漠然置之,割不断“大锅饭”、“铁饭碗”情结,机制转换犹豫不决、徘徊不前;一些干部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也不撞,作风转变蜻蜓点水、应付了事……
“不愿转”,“不能转”,“不会转”,甚至“久推不转”,说到底有一个共同的“病根”——缺少一分激情与梦想,缺少一分责任与担当。
(五)如果激情与梦想成为“稀缺品”,洛阳发展从何谈起?如果责任与担当成为“奢侈品”,福民强市从何而来?
今天,几乎没有一个城市不在探寻转型发展。
深圳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变,是“转”;杭州从传统产业向“3+1”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也是“转”;重庆从老工业基地向“重庆模式”转变,还是“转”……
新一轮“转方式”的大赛已鸣枪起跑,作为老工业基地——洛阳,转型发展可以说比任何一个城市都迫切。
不转,死路一条;慢转,老牛拉破车,永远落伍。
“转”,洛阳已等不起;“转”,洛阳更慢不得。
(六)“转”是真功夫,行动要坚毅果敢。
经济转型早转早主动。发挥洛阳的独特优势,加快产学研军融合发展;强化特色、集群和集约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培育、功能设施完善;突出综合效益,加快“三篇文章一起做”试点探索;用好倒逼机制,加快推进碧水蓝天工程,确保取得实效。
机制转换早转早受益。做好巩固、深化、提升三篇文章,真正面向市场,让企业到市场的海洋中学会游泳;真正激活内生机制,最终做实、做大、做优企业;真正坚持阳光操作,切实把职工权益放在首位。
(七)“转”是硬功夫,作风要勤奋务实。
要深入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用好公开、暗访、问责“三把利剑”,打造阳光洛阳,对“庸、懒、散、软、浮、躁、怨、疲”不良现象下猛药、出重拳,通过扎实、深入的作风转变,真正解决问题,真正让群众、企业和服务对象“三满意”。
(八)转无止境,九转功成。
转变赢得主动,转变创造优势,转变拥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