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从去年年底的“双18”限令,到今年年初的“公车限行”新规,再到最新的公车采购“自主品牌”限制,剑指“公车浪费”的新规近期密集出台。
公车改革,“三公”改革的重头戏,每年数以千亿元计的公车费用,占到“三公”经费的六成甚至更多。专家指出,公车消费是变相的“车轮腐败”,大刀阔斧地推进公车改革,大幅削减公车开支势在必行。人们关注,“紧箍咒”能否管住“公车乱象”?
1 从源头遏制“奢侈病”,自主品牌唱“独角戏”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公布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堪称“最给力”的公车采购目录。入围的400多种车型全部是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包括上汽、东风等主流自主品牌。
当下满街可见的“洋品牌”公车也许将渐渐淡出人们视线,自主品牌汽车登场的这场“独角戏”将唱出怎样的新意味?
在长期关注公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看来,此次《目录》的发布是对去年年底“双18”限令的一种推进和细化,“是给公车采购环节再上一道‘紧箍咒’,从源头遏制公车浪费”。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系会秘书长饶达表示,“以目前自主品牌产品水平,10万元至12万元的产品足以满足日常公务需求”。
奇瑞汽车新闻发言人金弋波认为,《目录》显示了中央对于遏制公车浪费的决心。
2 告别贪大求洋,“国货”公车推动清新政风
专家认为,公车限购“国货”,带动了三大示范效应。
首先是对于自主品牌的扶持。汽车行业专家贾新光认为,目前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已经从40%萎缩到30%左右,公车用“国货”,对自主品牌是一种扶持。“目前全国乘用车年销量超过1400万辆,公车仅百万多辆,与其说是对自主品牌业绩的拉动,不如说是一种带动作用,对发展汽车自主品牌很重要”。
其次,促进节能减排。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蒋峻说:“目前自主品牌产品中小排量车是主流,而且一些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新能源等节能汽车也将陆续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告别贪大求洋,转向绿色节能,政府公务用车的选择对大众消费示范作用强,对社会带来的长期影响不可估量。”
最后,推动清新政风。多年来,公务座驾的档次,暗示着官员级别、社会地位,已经潜移默化成一种社会惯性思维,不仅影响社会风气,而且公车攀比的歪风还直接带来了浪费。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文军说,推动“国货”成为“官车”,那么一些官员把特定档次的车当作待遇差别的观念会慢慢淡化,对推动政风清新、改善政府形象都有好处。
3 削减公车开支,向“车轮腐败”开刀
国家对于公车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这表明中央政府对“车轮腐败”开刀不手软。但推进多年的公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
首先,“硬约束”要执行力到位。“历年来对于公车采购、使用等各环节都曾出台不少规定,问题在于有些规定本身不严密,更多的则是没有严格执行。”叶青说,应该建立更具操作性的细化规定,囊括各种用途、各级别干部的公务用车,防止搞出“双重标准”。
其次,注意封堵漏洞。一些如低买高配、二次升级,以“上级领导接待专车”等各种名目购买超标车辆等“钻空子”行为都要杜绝。公车改革方案应该“阳光化”,公众监督是推进公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
最后,管住增量更要推进减量。专家指出,目前新出台的降低新购车辆标准,是控制了增量一端,把新购公车的成本有效降低,要真正大幅削减公车经费开支,只有将公车总量减少。
文军教授认为,公车使用的监管不仅仅在采购环节,整个使用环节同样应该管起来,公车私用、公车滥用的情况,公车能耗高的问题,都应该引入公众监督机制,才能有效遏制“车轮腐败”。 (据新华社上海2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