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如今汽车进入了平常百姓家,有关汽车消费中的投诉、维权也与日俱增,成为消费投诉新的“重灾区”。高速发展的市场与滞后的消费维权保障,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汽车社会中不可回避的突出矛盾。
1 “三包”8年“难产”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激增,全国已超1亿辆大关。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11年受理投诉情况,汽车产品投诉量超1.68万起,创出新高,年增速超过19%,成为投诉量同比上升最高的领域。
汽车产品投诉率高,消费纠纷处置难,“无法可依”是重要因素。而关键问题直接指向多年“难产”的汽车“三包”。
其实早在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就开始启动汽车“三包”的立法工作,然而消费者多年的热切期盼始终“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长期从事汽车消费维权的上海消保委汽车专业办公室负责人何永华说,汽车“三包”规定中最大的难点就是“故障举证”。他说:“汽车出现故障后,消费者认定是产品质量问题,厂商往往推说是不当使用引起,这种扯皮经常发生。消费者始终处于弱势,举证很难。”
比“举证难”更麻烦的是“鉴定难”,这也是目前汽车“三包”各方争论中的一大焦点问题。国内不但高水平的专业检测机构少,而且汽车检测费用相当高,谁该承担这笔昂贵费用也是难题。
从去年下半年起,国内汽车“三包”规定的制定工作提速:从去年10月召开立法听证会,到今年再次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让消费者看到了希望。
2 出了问题谁说了算
“近三年国内新增机动车超过5000万辆,只有江苏一名消费者通过诉讼实现了问题车辆更换,这实际上是一种尴尬,凸显了我们汽车社会的不成熟。”汽车专家贾新光说。
业内人士注意到,与去年的版本相比,目前汽车“三包”规定的版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三包”期限、主要零部件和总成的“三包”条件、争议的解决、罚则的增加和篇章结构的调整等五个方面。
“出了问题谁说了算,是汽车‘三包’最纠结的难题。”汽车业内专家钟师分析,从表面看,汽车“三包”确有难以理清的操作困境,但深层次而言,“三包”出不来,是各方利益博弈所致。
用车市场信息联系会秘书长饶达说:一方面,车厂对于汽车保修的成本尽量压低,导致修车商会觉得减少其赢利;另一方面,根据目前“三包”征求意见稿,汽车如果出现问题先找经销商修理,到达规定次数仍修不好就可退、换,如果经销商维修水平不足导致没修好,生产厂商就不愿意承担责任,这对经销商冲击很大。
“立法首先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要兼顾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司长刘兆彬表示。
3 汽车维权再不能“拖下去”
“汽车维权领域的空白,是发展汽车社会极大的软肋和短板。”钟师指出,汽车消费环境不能与汽车消费增长适应,这些矛盾不可能无止境“拖下去”,必须下决心解决。
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蒋峻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和生产地,国内汽车消费者激增使汽车“三包”成为汽车行业真正做大做强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将有利于规范行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大开也建议国家应分类制定各大类汽车及关键总成产品最低“三包”规定。种种迹象表明,国内汽车“三包”法规正在渐行渐近。
“任何法规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才出台,”饶达说,“如果死抠细节,只会久拖不决,即使在美国,实施了多年的保护汽车消费者权益的‘柠檬法’,也存在一些诸如鉴定、举证之类的困境,但丝毫不影响其发挥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
“相比于此前多年的汽车‘三包’立法基本处于‘闭门造车’状态,此次立法非常公开透明,不仅举行听证会,还不断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样取得多方认可,阻力更小。”钟师说。
贾新光说,汽车“三包”是回应民意的“必答题”,不能再拖或是绕着走。可以借鉴国内汽车召回相关规定的升级方式,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据新华社上海3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