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大剧院建成后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管理运营伙伴,创造了“零编制、零补贴、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模式。 记者 曾宪平 摄 |
|
本报记者 孙自豪
这次考察的珠三角六市,到处是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但是,很少见沿路抛洒,城市干净得很。当地的干部群众说,这叫“守规矩”。
确实如此。一路走来,我们很少见乱搭乱建,很少见闯红灯者,每个城市都秩序井然。
考察团有位同志说,除了个别地方多了些建筑,感觉深圳和10年前差不多。他的意思是,这座城市已经很成熟,城市建设非精品不出手,城市管理已精细到每一分钟、每一米。
当夜幕降临,深圳定会“双龙起舞”——整个城市的亮化围绕滨河—滨海路与深南大道铺开,道路周边建筑物、桥梁、绿地的照明经过精密的规划和设计,该亮必须亮,不该亮也不能瞎亮。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深圳市城市管理局一工程师说,一是靠全覆盖的电子监控系统,二是靠市民的自觉意识。他说,哪个地方有盏灯不亮了,或是哪天亮灯或熄灯时间不正常,立马会有市民投诉。
一个城市,三分建,七分管。
管,贵在有规矩、守规矩、全民参与。这是城市整洁有序、欣欣向荣的前提。
那么,建呢?
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说,佛山没有断头路。
广州市委一位领导说,广州不堵车。
当然,此言并非绝对,意在表达一种城市建设的清晰理念和强烈追求。
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方面,广州的确是下了一番工夫。
第一,广州市商业区非常集中,要么集中在步行街,要么集中在地下商城,一般街道两边很少有商店。
第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州市开始禁行摩托车,现在电动车也被禁行,部分主干道自行车也被禁行。
第三,广州市抓住举办亚运会机遇,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地下交通运输网络,“人都在地下”。
第四,广州市在东西向两条城市主干道采取立交互通、丁字路口车辆一律右行等方式,实现了全封闭式运行。
建,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面,也就是城市软环境、城市文化。
欢迎走进东濠涌——品读广州城建历史,回味广府水城记忆……这是广州东濠涌旅游指南上的开篇语。
没想到,昔日人们不愿在近旁多呆一分钟的臭水沟,悄然一变,成了一条花团锦簇的亲水休闲带。
说一步一景有点夸张,但是,广州市把文化建设贯穿河涌治理全过程,挖掘水文化、桥文化、石文化、广府文化、名人文化等人文历史内涵,着实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
我们还注意到,不管是东莞,还是东莞虎门;不管是中山,还是中山古镇;不管是广州,还是广州T.I.T创意园,都建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展览馆。城市的历史、虎门销烟的历史、灯的文化、服装创意的文化,一切尽收眼底,一切尽在不言中。
深圳市政府一名工作人员甚至说,南方城市很重视城市文化建设,一丝一缕都不放过。洛阳哪怕一座不起眼的古建筑、古墓要是放到深圳,我们绝对会奉若至宝、发扬光大。
听君一言,慨叹良久!
别人没有资源优势却能创造一个又一个文化传奇、城市佳话,而我们却“抱着金饭碗要饭吃”,为什么呢?
(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