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如何找寻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很多人之所以安于现状,并不是因为他们日复一日地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能够给他们带来多少快乐,而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走一条他人从未走过的道路可以使自己获得巨大的成功。
吉尔是一个从事市场研究的经理人,五年来一直考虑开办自己的公司。她与我联系的目的,就是希望让我帮助她判断她的决定是否正确。
“你能不能拣一些重要的给我讲一讲?”我充满期待地说。
于是,吉尔拿出了一些考试成绩单和性格分析资料,大概认为这些可以证明她将来适合从事什么事业。
我想,吉尔可能希望在下个世纪来临之前获得一个答案。于是,我打断她的查找过程问道:“在日常工作中,你都喜欢做什么?”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非常有效。
那些具有执行力的人们都表示,这个问题能够更快更好地让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吉尔讲了一大串她喜欢做的事情,例如与人交流、为民意测验设计问卷调查分析数据等。她一边说,我一边把相关要点写在了一块白色写字板上。
然后,我又向她提出了一个更加简单的进阶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常常让被询问者感到迷茫,甚至有些不快。
我开始针对写字板上的第一个要点提问:“你为什么喜欢和人交流呢?”
“我们所有人都爱和别人交流,不是吗?”吉尔有点不耐烦了,准备找另外一个顾问讨论自己的问题了。
不过,我并没有受她的影响,再次向她提出这个问题,让她明白这是一个相当有效的工具,可以深入分析她为什么喜欢和人交流。“就你的工作来说,你喜欢和人们进行什么类型的交流呢?”
吉尔若有所思地说:“我希望了解人们的想法,他们对于一个产品或者服务的观点如何。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一样,试图弄清楚人们的消费动机。这很有意思。”至此,吉尔打开了话匣子。
询问自己“为什么”希望实现某个目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分析手段,它可以让我们直达问题的核心,告诉我们你所追求的目标对你来说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在对一个活动从细节描述到情感描述的转变过程中,你开始接触到问题的本质,明白了某些东西为什么很重要。在这一分析过程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你的工作计划分解成尽可能小的组成部分,然后思考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你是否喜欢每一个具体工作。其次,询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工作,当你开始从事这个活动之后,你会有什么感受。
12 太和大殿
太和殿是皇帝至高、皇宫至尊、皇权至上的建筑象征。太和殿是以建筑的高度、体量、威严、艺术的视觉美感,进而转化为皇威、崇高、尊严和礼仪,达到“非壮丽无以重尊威”的效果。
这样雄伟壮丽的太和殿,却四次毁于大火。
第一次: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正午刚过三刻,太和殿、华盖殿、谨身殿遭雷击着火了!
第二次:三大殿重建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日,惊雷引火,三大殿尽焚。这是三大殿第二次被雷火焚毁。为什么三大殿连续两次遭雷火焚毁呢?那时候古人不懂避雷针的科学知识,北京夏秋时节多雷雨,宫殿又是高大木结构,于是宫殿发生被雷火焚毁悲剧。
第三次: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十九日,归极门(熙和门)起火,火势蔓延,三大殿再毁。
第四次: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和殿发生火灾。
三大殿被焚,自然要重建。重大重建,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明永乐朝三大殿被焚毁后,到明正统六年(1441年)九月,才重修告成。重修经历明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整20年。
第二次:明嘉靖时三大殿再遭雷火后,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重修三大殿告成。明嘉靖年间,“南倭北虏”,修筑外城,又“营建三殿,岁无虚日”。
第三次: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大殿又遭雷火焚毁,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三大殿再修告成。这中间隔了70年。
明末李自成占领北京,撤退前在紫禁城放火。这一烧,害得顺治帝只能在皇极门(太和门)举行登极大典。太和殿最后一次彻底修好,就要到康熙朝了。
第四次: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又遭火灾。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重修太和殿告成。今人看到的太和殿大体上是康熙朝重修的面貌。
据《明史》记载,奉天(太和)殿与建极(保和)殿的龙吻都遭过雷击,反倒是中和殿体量小,没装龙吻,也没被雷击中过。不光如此,宫里供奉祖先的奉先殿、宫外天坛的大祀(祈年)殿,都装了龙吻,在明代也都被雷击过。于是有人问:同样是三大殿,同样是木结构,为什么在清朝很少遭雷火焚毁呢?
有学者认为,清朝给三大殿顶的龙吻安装铁链,实际上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这是智者为避雷想出的妙招,还是为加固龙吻而得到的“意外所获”?这是一个历史之谜,留待建筑和避雷专家去解开吧!
太和殿四经火焚,四次重建,凤凰涅槃,烈火再生,近六百年,岿然犹存,成为中国骄傲、世界文化遗产。中华象征,太和大殿,四海友朋,谁不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