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文 体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绿茵场上演生离死别
文体速览
读 家
《桃姐》走红背后的 文艺片新风潮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2 年 3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文娱评论
《桃姐》走红背后的 文艺片新风潮
  很文艺的《桃姐》与来自好莱坞的《战马》3月在国内各大电影院线摆开“对攻”阵势。票房数据显示,《桃姐》并非“弱女子”,自8日在内地上映以来,截至14日已取得5000万元票房,超过许鞍华导演之前作品在内地的总票房。《桃姐》的走红,在2012年的春天影坛刮起了一股清新文艺风。

  一段时间以来,文艺片被冠以“小众”、“个性化”、“非商业”、“中小成本”等标签,区别于商业大片,不过影评界认为这样的界定未免有些狭隘。一般认为,文艺电影是指那些彰显编剧和导演个性化视角,不以夸张特技吸引观众眼球的影片,不少作品注入了对生命、哲学、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不可否认,文艺片更突出个性化的风格,但一部成功的文艺片,也不能完全是导演的‘自言自语’和‘自娱自乐’。2011年相对于其他创作年份而言,堪称中国文艺片新作不断的一年,我们看到了《观音山》、《最爱》、《转山》、《钢的琴》、《HELLO,树先生!》等令人眼前一亮的片子,《桃姐》也是在这一年问世的。”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说。

  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国产文艺片曾出现一个空前的繁荣期,各种流派的探索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今在市场化背景下出现的文艺片新风潮,也显现出创作日趋多元化的态势,“从《转山》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纪实风格,到《HELLO,树先生!》超现实主义的寓言式表达,文艺片导演们的拍摄手法正日趋纯熟”。

  令文艺片导演们感到欣喜的是,有别于大片抢占大院线档期的放映模式,国内“文艺片点映”的先行先试已在北京、上海等多地悄然展开。《碧罗雪山》、《到阜阳六百里》、《这里,那里》等近年来无缘大院线的口碑影片也有了新的“冒尖”机会。

  “不能一遇到市场的‘冷脸’,就拿‘文艺片’这个标签来找借口。”20世纪90年代末以《洗澡》剧本一举成名的编剧兼导演蔡尚君认为,除了积极开拓放映渠道,探索文艺片创作和发行的规律也至关重要,热爱文艺题材的电影从业人员还需苦练内功。                         (据新华社)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