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2版)
■30年,“立”出一个光彩夺目的文化品牌
“学友迷们,今年花会,来洛阳听他的演唱会!”一个月前,令万千歌迷沸腾的“张学友1/2世纪演唱会洛阳站”开始售票,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暴场面。
1987年以后,以牡丹花会为平台,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抢滩洛阳。尤其是洛阳新区体育馆、体育场启用后,每年4月,洛阳举行的大型演出就有10多场,周杰伦、王力宏、周华健、罗大佑、S·H·E、蔡琴等一线明星大腕儿纷纷到洛阳举办个唱。
负责2009年周杰伦演唱会的营销总监屈玉坤说,最初和周杰伦经纪公司商谈合作计划时,对方并没把洛阳这个听起来有些古老的城市放在眼里,可当洛阳牡丹花会历年来的游客人数、经济收益以及近年来文艺演出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一一摆出来时,对方的顾虑顿消。
文化品格是节庆的生命,文化灵魂的归属决定了文化节庆的走向。我们不敢想象,如果没有牡丹文化节,洛阳缺少的是怎样一个光彩夺目的文化品牌!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时,听说牡丹濒临绝境,语重心长地说:“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要赶快抢救。”
牡丹文化节,不只是“抢救”了牡丹,更让牡丹延伸出一条条产业链,牡丹画、牡丹饼、牡丹瓷、牡丹茶、牡丹酒、牡丹化妆品,等等,看一看游客鼓囊囊的大包小包里的牡丹产品,与其说我们卖牡丹产品,倒不如说我们在卖牡丹文化。
牡丹文化节,不只是“抢救”牡丹,更让牡丹“枝繁叶茂”,走进奥运会,进驻世博园,亮相人民大会堂,漂洋过海“奔赴”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和地区。“牡丹走到哪儿,文化就长到哪儿。”这不是诗人的抒情,而是国内一位文化名家莅洛时的感慨。
屈指算来,29年来,庆典晚会、牡丹灯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市长论坛、广场文化狂欢月、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展演、世界邮展、中国名车展、国际摄影展……洛阳人用炽热的情感,用非凡的才智,用一以贯之的实干和坚韧,不断丰富着牡丹文化节的内涵,增加着洛阳文化名片的分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11年,牡丹花会升格为国家级,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文化”,实至名归地成了节会的灵魂,从此节会愈加灵动。
这,正紧贴着历史的律动,正契合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牡丹文化节,写出了洛阳人的文化自信。
这份自信,有令人信服、令人自豪的底气:连续创造了“万人舞太极”、“万人舞龙”、“千人画牡丹”等8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大连国际服装节、哈尔滨冰灯节、山东潍坊风筝节并称为全国四大著名节会。
一千年前的大宋王朝,某个牡丹盛开、春深似海的四月,时任西京(洛阳)太守的钱惟演举办了一场万花会,史载此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
才情四溢的钱惟演可能没想到,他一时兴起创办的“牡丹花会”,在一千年后被演绎得如此风生水起、如火如荼,成为一个著名古都的文化名片。
一朵融合了文化因子的“花”,激活了一座城市!
■30年,“立”出一个大气自信的新洛阳
从30年前决心举办牡丹花会起,洛阳就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花会工程,就是这段不凡征程上的一个缩影。
首届花会,洛阳集中完成了龙门西山栈道、牡丹仙子雕像等10项工程。造型精美的“牡丹仙子”一亮相就抓住了世人的心:她纤手前伸,仿佛在召唤百花盛开、春天到来——洛阳不正好迎来了城市发展的春天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城不同”。洛阳每年都有一批花会工程,这些工程有力地助推了洛阳城市建设进程,极大地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
第2届花会到第9届花会,洛阳完成了中州东路慢车道、南昌路改造、白马寺路慢车道等50多项花会工程。
1995年4月,举全市之力大手笔建设的九都西路竣工通车,原来14米宽的小道扩为40米宽大道。次年4月,九都东路暨定鼎路立交桥通车,至此,全长11公里的九都路全线贯通,洛阳添了一条横贯东西的通衢大道。
这是洛阳城建史上的一个传奇。回首30年,数不清有多少这样的传奇!
一个国家对外开放,要打开国门;一个城市对外开放,要打开城门。1985年11月,洛阳机场动工建设。1993年2月,洛阳第一条境外航线——洛阳至香港航线开通,一个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打开了。
航空港开辟之后,洛阳又把对外开放的目光瞄准铁路。1992年4月,洛阳火车站新站房建成,面积是原来的6倍,一次可接纳6500名旅客。
空中出入口开埠,铁路出入口扩容,城市出入口的打通和扩宽又进入了视线。
——北大门打通了。北出入口道路打通工程南段于1999年4月竣工通车,北段年底也竣工通车,从邙岭立交桥到洛阳机场一路畅通。
——西大门扩宽了。西出入口改扩建工程2000年12月通车,这是当时征迁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设施最完善的城市主干道,洛阳向西敞开怀抱。
——东大门敞开了。东出入口道路工程2002年建成通车,驾车出洛阳东大门,便直通洛界高速公路
…………
越是开放,越是前进,洛阳就越大气,步伐就越豪迈,城市就越精彩。
——王城大道通车了。这条南北贯通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0.6公里,北接连霍高速连接线,南连洛阳新区,创下当时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等4个历史之“最”。
——新区体育场落成了。这个现代化体育场高33米,能容纳4.5万名观众,其独特的帆船造型,在“中华情”大型演唱会上首次亮相,就倾倒数万人。
——瀛洲大桥建成了。这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大桥中部倒三角形造型独步国内,令人联想到“天津晓月”的意境。
…………
花瓣之上,托起一个新洛阳。历经30年牡丹文化节的洗礼,千年帝都再次显露出峥嵘,河洛儿女重新找回了自信!
【第三篇章】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回望30年的演进轨迹,一个发端于非省会城市、最初以周边客源为主的地方节会,一步步升格为省级节会、国家级节会,就像是一朵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葩”。
回望30年的发展脉络,一个“妙手偶得”的地方节会,在全国各地节会不断出现和消亡的大潮中,能够保持30年长盛不衰,就像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意外”。
这朵“奇葩”,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这个“意外”,也并非毫无征兆的偶然现象,而是有其背后的必然逻辑。
30年,我们一路走来,有过坎坷,有过困惑。
牡丹花会举办初期,潮涌而至的游客让洛阳的旅馆、饭店、商店应接不暇、捉襟见肘,有同志认为办花会得不偿失,“干脆不办算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许多节会遭遇“滑铁卢”。当花会游客数跌到90万的谷底时,有人打起“退堂鼓”,认为花会已完成“使命”,可以“谢幕”了。
花会期间,许许多多干部职工全天候“上阵”,有的同志叫苦叫累,认为办花会太操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瑕疵不遮玉泽,一眚不掩大德。何去何从?洛阳人没有在枝节上纠缠——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一往无前!
循着牡丹文化节30年的演进轨迹与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点滴之中的积淀,那偶然之中的必然。
这种必然,源于全民参与的热情。
普通人的举动是一把标尺,它测量着全民参与的热情度,也测量着节会的成功度。
忘不了,当大批的游客如波涛般涌来,却没有床位安排,一些市民把家中的被褥拿来,给他们打地铺;忘不了,许多热爱花会的组织、单位和个人,自发组织“牡丹基金会”,为花会出钱出力作贡献;忘不了,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活跃在车站景点、大街小巷,递茶送水、义务导游,成为牡丹文化节期间最动人的风景。
这种必然,源于市场机制的驱动。
1994年花会期间,西工体育场举办了一场《星光灿烂牡丹城》的大型演唱会,在洛阳城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这震动,并非来自刘欢、田震和满文军这些大牌歌星的耀目光环,而是“花会搭台、企业赚钱”的新模式。
这些年,市场机制被洛阳人越来越娴熟地运用于花会,从歌星演唱会到名车展,从摄影艺术展到书画艺术展,哪一项没有“市场之手”的推动?第29届牡丹文化节有28项活动,其中超过半数为社会承办。市场力量的注入,让政府从大包大揽中解放出来,也让牡丹文化节从“花钱节会”变成“挣钱节会”,越办越红火,越办路越宽。
这种必然,源于创新意识的爆发。
假如每次看到的都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游客拴也拴不住。
从1991年洛阳首次全城模特巡游,到1993年“牡丹小姐”这一全国首例地域性选美比赛,从创吉尼斯纪录的“万人舞太极”到“万人舞龙”,从“千人画牡丹”到“邮传万家、花和天下”,形式的创新、内容的创新、理念的创新,让花会始终拥有新看点、新卖点、新亮点,永远挺立在时代的潮头。
【第四篇章】 这一届,精益求精
在传承中持续,在持续中提升,在提升中飞跃。
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层层递进的“花会风景线”中,点燃了河洛儿女的激情,实现了千年帝都的巨变。
“好一朵美丽的牡丹花”,洛阳的福民强市之梦,从来就离不开她!
2010年8月7日,市委书记毛万春履职洛阳的第26天,就在九届市委十四次全会上明确指出:要以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节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花会品牌,更要以此为突破口, 靠“三篇文章”打捆一起做,实现我市一产由“弱”变“优”、三产“短腿”拉长,打造洛阳新的增长点和最具前瞻性的朝阳产业的新目标。
去岁以来,在洛阳科学发展的年轮中,镌刻下的一连串的大事件,决定着河洛大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走向。洛阳现任的决策者们,禀天时、聚地利、谋人和,以大担当、大视野、大气魄,对洛阳的未来进行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
“十二五”规划出台,“文化为魂”、“牡丹为媒”成为洛阳未来城市特色的关键词,勾勒出千年帝都的崭新图景;市十次党代会召开,明确了加快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这一洛阳城市整体提升的点睛之笔,将“牡丹花城”列为城市“四张名片”之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好一个示范、打造两大品牌”成为洛阳更大的担当,而牡丹文化节正是传承弘扬河洛文化这一品牌的重要载体……
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会议、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节点、一项又一项的重大决策,都少不了牡丹文化节的身影!
“明年要举办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这是洛阳城市综合提升的最大机遇,我们总体上必须再上层次、再上水平,要查找不足、总结教训,更要及早准备、乘势而上,从今天开始,就要一天也不能耽误地全面筹备。”
没错,这是市委书记毛万春一年前就发出的“全城总动员”!在“倒计时”变成“进行时”的今天,回眸这一年多的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洛阳办的是一件件“大事”。
伴随一株株幼苗、一粒粒种子的入土,“牡丹花都”打造工程全面启动。当城市区主次干道、广场绿地增植的50多万株牡丹在这个春天吐露花蕊,当1200多个品种7万亩牡丹在洛阳连片盛开,当花期控制技术让姚黄魏紫次第飘香,当各种牡丹元素符号镶嵌在大街小巷,洛阳就从最初的“入园看尽牡丹花”变成了“满城尽是牡丹花”,就从“花开花落二十日”变成了“花开随人愿、四季赏牡丹”,就从“牡丹花城”变成了集牡丹生产、科研、观赏、文化于一体的“牡丹花都”。
不仅仅如此,本届牡丹文化节还成为带动洛阳城市整体提升的抓手。围绕“牡丹为媒”, 洛阳城市特色正在“特”起来,优势正在“优”起来,活力正在“活”起来,田园生态城市一步步绽放芳容,国际旅游文化名城一步步崭露头角。
——洛阳办的是一件件“喜事”。
30岁生日,是大喜的日子。第30届牡丹文化节究竟会办成什么样子,河洛儿女憧憬无限,中外游客满怀期待。围绕各个项目,全市上下从谋划、策划、规划,到建设、经营、管理,无一不以精细、精准、精致为“定盘星”,力图把本届牡丹文化节办成精品、绝品、极品,办成改革开放以来洛阳最圆满、最精彩的盛会,办成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会品牌,办成中原经济区的标志性节会。
不仅仅如此,本届牡丹文化节还成为凝聚人心、智慧与力量的平台,全民参与、全民互动、全民热度,成为一年多来河洛大地最波澜壮阔的风景线。当“办节”与“创建”有机融合起来时,更是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洛阳将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揽入怀中,怎不喜上加喜?
——洛阳办的是一件件“实事”。
当龙门大道提升夯实第一米路基,当中州路改造挖开第一铲土方,当洛浦公园换上第一盏新灯,当300多座新建公厕垒砌第一块青砖……改变已经开始。这改变,带来的不仅是牡丹文化节的提升,也不仅是城市形象的提升,更是这座城市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不仅仅如此,从去年4月开始,洛阳全面启动开幕式、牡丹花都、文化活动、城市形象、招商引资、旅游产业、安全保卫、交通保障、接待服务等十大提升工程,44项重点工程和绿化、亮化工程齐头并进,桩桩谋民福、件件顺民心!
“大事”不乱,“喜事”不断,“实事”不空,洛阳因为本届牡丹文化节的筹备,呈现出更好的发展趋势、更好的发展态势、更好的发展气势!
洛阳,没有任何的沾沾自喜。就在半个月前的全市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拿出更高标准的尺子,来衡量各项筹备工作,指出当前仍存在“热度不够、投入不够、品位不够、赏罚不够”的问题,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按照“国际一流、洛阳特色”的要求,重点活动倒排工期,重点工程倒排工期。
洛阳,就是这样“吹毛求疵”。因为,我们给自己定下的是一个最高的目标:把一切做到精益求精,不留下任何遗憾。
这,才配得上“三十而立”!
【第五篇章】 永远在征程
一起走过的日子,最是刻骨铭心;一起成长的岁月,最是荡气回肠。
牡丹文化节一路走来,已经融入洛阳人的集体记忆,我们能够见证它的“三十而立”,并且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何其有幸!
今天的洛阳,让世人看到了她的魅力,她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今天的洛阳,摒弃了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代之以“包容开放、创业创新、实干争先、负重奋进”的城市精神;
今天的洛阳,肩负起“一个示范、两大品牌”的时代使命,满怀着帝都复兴、福民强市的深切期许,也因此面临比任何时期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们无愧,我们无悔,我们无畏。在这个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欢迎您到洛阳来,品千年帝都,赏国色天香!
您将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牡丹的盛会、一次百姓的节日、一片产业的新天地,您将看到的,还有洛阳强大的复兴意志、洛阳强大的凝聚力、洛阳强大的自信心!
“如果要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精彩永远在前方,洛阳永远在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