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如画 |
|
(上接01版)
【第二篇章】
一路花香 三十而立
时间有重量吗?
1983—2012,牡丹文化节所走过的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因为深刻地影响了洛阳的发展格局和历史走向,让这个时间段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该怎样解读它的“三十而立”,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
如果将30年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进程、一个“历史单元”,我们就能够清晰地看到它所取得的成就,看到它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洛阳发展,看到它一路走来究竟为洛阳“立”下了怎样的功勋。
■30年,“立”出一个重要的招商引资平台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围绕经济办花会,办好花会促经济。经花会这么一“推”,30年来,洛阳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招商引资的平台越筑越广。
花会头两年,对外宣传的口号仅仅是“以花为媒,广交朋友”。不管人们有没有预料到,商品经济大浪仍随着花海人潮汹涌而至。
第2届花会,“一杯茶换来二十万元”成为一个“爆炸性新闻”:花会首日,洛玻为民服务队在公园为游客赠茶水。一杯茶下肚,几个外地游客对服务棚用的彩色波形玻璃钢瓦和新花色的喷砂玻璃着了迷。详细了解过材料性能和价格后,游客纷纷变成了顾客,当场签订了购货合同。不经意间,洛玻一天“进账”20万元。
无心插柳柳成荫!洛阳人茅塞顿开——花会为什么不能与经济联姻?
在那之后,花会招商引资开始起步。
首届中外经济技术洽谈会成为第3届花会的最大亮点。
“无论投资多少,在计划安排、土地征用、能源供应等方面实行优先;独资兴办的项目,产权归投资者所有……”这些招商优惠政策,今天看来依然诱人。
成效显而易见:来自法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北京、天津等国内兄弟省市的来宾166人,分别就联合开发我市的铝土矿、大理石矿,合资兴建工厂、发展旅游业,共同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成果转让等方面的合作签订了86项意向书、协议书和合同书。
从此,“花会搭台,经贸唱戏”两者珠联璧合,一路交相辉映。
1991年,花会招商引资迈进了一个全面提速的时代。这一年,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
洛阳搭台,全省唱戏。接下来,人们看到的是“连台好戏”:
投资1亿美元、中国最大的五星级酒店华阳广场国际大饭店开工奠基,开了我国准许外商在境内独资兴建和从事酒店业经营的先河;国务院批准洛阳开放航空口岸,批准洛阳吸引外资成片开发土地,批准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
“让洛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洛阳”的大门,进一步敞开!
——大门敞开了,带来了源头活水。
与海内外客商在广阔领域里与日俱增的合作交流,也在潜移默化地催发人的思想嬗变。经济的力量、商业的力量、资本的力量、新技术的力量,让古都洛阳告别了封闭和停滞;抓住机遇、捕捉商机、“走出去”、“引进来”,让洛阳人越来越认识到“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
——大门敞开了,带来了气象万千。
第21届花会,招商引资总额突破100亿元;第25届花会,引资总额跨上400亿元台阶;首次升格为国家级节会的第2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引资总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
资金来了,先进技术来了,一流管理理念和优秀人才也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洛阳,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大门敞开了,带来了商机无限。
借助花会招商引资平台,洛阳的诸多潜在优势,真正转化为开放的优势、发展的优势——开发向更宽领域延伸,产业在更高水平承接,外需以更强力量拉动,空间往更大范围拓展。
以总投资400多亿元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87亿元的洛阳化纤工程为标志,洛阳全面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轮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新时期;以无锡尚德、阿特斯光伏等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标志,洛阳崭新的硅光伏、太阳能产业方兴未艾;以正大集团、台塑集团、沃尔玛、家乐福等行业巨子“慕名”进驻为标志,15家“世界500强”、19家“国内500强”深刻融入并改变着洛阳人的生活……
办好花会,构建平台,招商引资,洛阳日益成为中国中部投资热点!
■30年,“立”出一个稳固的旅游黄金期
历史,总是擅长用偶然展开它波澜壮阔的剧情,而转折点总会在人们不经意时出现。
办花会最初的想法,是让老百姓集中到公园“好好玩玩”,丰富业余生活。谁料想,花会犹如一颗神奇的石子,投出去,竟激活了一个巨大的旅游市场!
首届花会,250万中外游客如潮而至,让洛阳人有些措手不及。几年后,渐渐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洛阳人方如梦初醒:“这些游客是来给洛阳送钱的呀!”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一“动”灵光一闪,洛阳走上了一条旅游发展之路;这一“动”一发不收,洛阳抓住“花会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再不松手。
30年来,“花会旅游”就像一首宏大的交响曲,高潮迭起,跌宕有致,但贯穿始终的,是求新求变的主旋律!
——求新求变,“花会旅游”不断推出新卖点,制造新惊喜。
花会初期,赏花主要集中在王城公园和牡丹公园,旅游离不开龙门、关林、白马寺“老三篇”,走不出“昼赏牡丹夜观灯”的老套路。
差距即是潜力,不足便有空间,洛阳下大力气补“短板”。
改造“老三篇”,新建民俗博物馆、博物馆新馆、明堂遗址工程等一批人文景观,沉睡的历史文化活起来;推出小浪底、白云山、老君山等一大批生态游景点,寂静的青山绿水“火”起来;建成国家牡丹园、国花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等牡丹观赏园10余处、牡丹观赏点90余处,娇艳的国色天香多起来。
牡丹次第开,天香迎客来。市区与郊县景点大合唱,历史文化游与生态游、休闲游大联唱,唱出了“花会旅游”的新格局,不再是“一菜三汤”,不再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而是让游客用脚步丈量历史,用亲历感受自然,用心灵体验洛阳。
——求新求变,“花会旅游”始终拒绝平庸,追求卓越。
想当年,因嵩县人民坚持不懈地对外推介,白云山从一个林场逐步成为“中国最美的地方”。
想当年,龙门最大的违法建筑中华龙宫在爆破声中轰然倒地,两轮集中治理后,龙门石窟在千禧年成功登上世界文化遗产榜单,结束了河南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
从开全国先河的“牡丹号”旅游专列到花会旅游包机,从全国首家不靠财政拨款发行旅游消费券到日益壮大的“高铁游”,从白云山万人自驾游到“夜游龙门”,“花会旅游”脑子活了,眼界高了,手笔大了。
——求新求变,“花会旅游”持续拉长“链条”,做大“蛋糕”。
早期花会只有10天,几经变化,延长为15天到20天;2005年,会期首次延长为一个月,花会与五一黄金周相连,形成洛阳特有的“旅游黄金月”。这一变化立竿见影,一个月全市接待游客686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7倍。2009年,会期又从4月1日持续至5月10日,清明节、牡丹盛花期和五一小长假相连,“花开花落四十日”,形成一个稳固的旅游黄金期。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黄金期!
真不同饭店曾一天接待8000多名食客,创下单店日入47万元的全省餐饮新纪录;诸多知名酒店平均入住率高达96%以上,连郊县的宾馆都常常爆满;“吃、住、行、游、购、娱”整个旅游产业链被带火,以至于每到黄金期,洛阳城花如海、人如潮、车如龙,出现了“一床难求、一车难寻、一导难觅”的“幸福的烦恼”……
最有说服力的,还是数据。2011年牡丹文化节,我市共接待旅游者1770万人次,是首届花会的6倍多,旅游总收入攀升至86亿元。在“花会旅游”这个龙头带动下,我市去年旅游总收入348亿元,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上世纪的不足1%升至12.8%。
洛阳旅游,笑傲江湖!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