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宋鸿道和他的8块匾额
精美的石头“花样”多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4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宋鸿道和他的8块匾额
□本报记者 邓一 文/图
  乡亲们把匾额挂到宋鸿道家的屋檐下。
  乡亲们为宋鸿道送来了匾额。
  宋鸿道(右一)接受媒体采访。(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他,靠勤劳、智慧创业致富,研发的贮墨垫和成型粉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银奖,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他,创办的“生生乳业”被省政府列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创业成功不忘回报乡亲,30年如一日,热心公益,扶危济困……

  他是一位年逾古稀的农民,名叫宋鸿道。30年来,他收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众多乡亲赠授他的8块匾额——“勤劳致富”、“科技生辉”、“泽被乡里”、“汗润岭南”……从这些匾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奋斗历程和对乡亲们的一片赤诚之心。

  4月6日9时许,孟津县平乐镇翟泉村一座普通的庭院前,村干部和村民们聚集一起簇拥着一方黑底金字的巨幅匾额,匾上书写着“德惠桑梓”4个大字。

  接收匾额的是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名叫宋鸿道。知情者说,这是他三十年来收到的第8块匾额。

  ■ “勤劳致富”  

  宋鸿道所在的自然村名为窑场,因这里土地贫瘠,村民们的祖辈以烧制砖瓦为生而名。宋鸿道10岁丧母,自小随父制坯烧窑。16岁时,他孤身西行,在陕西临潼的一家照相馆学会了照相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豫西大地。宋鸿道利用当年学得的一技之长,在自家窑院里办起了洛阳郊县第一家民营印刷制版厂。从最初的丝网制版到胶片制版,再到铜锌制版和凹凸制版,宋鸿道的印刷制版厂靠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赢得市场,生意也越来越火。

  1984年,孟津县委、县政府为宋鸿道赠匾“勤劳致富”。

  1985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杨析综在洛考察期间,走进了这家窑院工厂,参观后大加赞赏,随后还在《河南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称宋鸿道的“庭院式企业”应当作为典范在省内推广。

  ■ “科技生辉”

  顺风顺水之时,宋鸿道却萌生了退意。原来,他听说印刷制版所使用的酸性蚀刻和镀铬工艺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当时,人们尚无环保意识,社会上无人干预,他却寝食不安。扪心自责:“我这是造福还是造祸啊?”

  于是,宋鸿道转产了,开始了二次创业,办起了许多人都没听说过的原子印章厂。

  原子印章,因其字迹清晰不易伪造,为当时的国家公安部所推崇,但设备及材料完全依赖进口。

  通过翻阅专业杂志、找科技界人士帮忙,宋鸿道研发的贮墨垫不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更以较低的价位替代了当时完全依赖进口的核心部件,其创办的洛阳市华祥原子印章厂也因此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跑者。全国各地前来取经学习、购买技术设备的人络绎不绝,宋鸿道无不倾心相助。在他的扶持下,全国20多个省市办起了300余家原子印章厂。

  1992年,宋鸿道研发的贮墨垫和成型粉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银奖,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1993年8月,河南省召开火炬计划实施5周年表彰大会,华祥原子印章总公司一举捧回3项科技成果奖和1项个人鼓励奖。1994年,宋鸿道获得国务院优秀专家津贴资格,直到今天他仍然享有这一待遇。其间,平乐镇党委政府为他赠匾“科技生辉”。

  ■ “生生不息”

  宋鸿道幼年读过私塾,成年后酷爱读书阅报。20世纪末,他从一份刊物中了解到:经济发达国家年人均乳品消费量达110公斤,中国年人均消费量尚不足7公斤,我国已将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业列入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联系本地实际,他想到的是,农村每年产出大量玉米秸秆,原是养牛的好饲料,却被白白烧掉,既污染空气又造成了极大浪费。于是,在经过一番考察和论证后,他拍板决定“要在乳品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2000年,宋鸿道斥资千万元一举引进1100头新西兰良种奶牛,建起了豫西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接着,他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办起了乳品加工企业。山东大学教授、著名易学学者刘大钧得知好友宋鸿道的这一新举,欣然为企业取名“生生”,取“生生不息”之意。

  2001年,时任河南省常务副省长的王明义来洛考察,对“生生”仔细考察之后,生生乳业被省政府确认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2年,河南省第一头胚胎牛在生生乳业问世。

  ■ “惠泽桑梓”

  2012年春节前,宋鸿道因腰腿不适去正骨医院就医。接诊的医生一听“宋鸿道”的名字,马上摘掉口罩站了起来,恭恭敬敬地给他让座。见宋鸿道不解,医生说:“老伯,我叫吕松峰,是咱村吕保根家的孩子。当年,俺和媳妇一起上大学,您资助过我们呀!现在,我们两口子都当了医生,就送您几贴秘制膏药表表心意吧。”

  宋鸿道捐资助学由来已久,但资助过多少贫困学生,他自己都不清楚。多数情况下,他是委托学校列出名单,再分别寄出资助款,与受捐赠的贫困生从不见面。

  其实,早在30年前,创业之初的宋鸿道就走上了公益之路。当时,村里的小学还容身在破庙里,4名教师挤住在一间破败不堪的偏殿里。刚开始创业正艰难起步的宋鸿道挤出1万元为教师建起了新宿舍。家人不理解,他说:“为帮咱办厂,乡亲们把家里换盐的鸡蛋卖了给咱凑钱,半夜起来帮咱装卸,咱可不能为富不仁!”

  1985年秋,全国第一个教师节。宋鸿道给村小学的每名教师赠送了羊毛衫等慰问品,捐资为小学盖起了教学楼。几年后,他又捐资65万元建起了翟泉第二小学。奠基仪式上,县领导建议以宋鸿道之名为新建小学命名,他一口谢绝。1990年2月,河南省教委、省财政厅和省计划经济委员会联合发文,对宋鸿道“慷慨解囊,热心助学”给予了表彰。

  除了尊师兴教,宋鸿道还在村中做了许多惠及后人的公益事业。比如村中道路,原来是晴天土、雨天泥,宋鸿道捐资修路,让村民们告别了“泥水路”。

  翟泉村世代缺水,每遇大旱人畜饮水便成问题。宋鸿道先后捐资打井、修建水塔,为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让村民从此告别了辘轳、井绳和吊桶。一年秋季豫西大旱,为抢种小麦两个村民组为灌溉用水起了争端。宋鸿道闻讯赶来,立即安排人去买两套提水设备,一个组一套,一场危机得以化解。为此,村委会要给他立碑铭志,宋鸿道听说后找到村委主任说:“咱村有千把亩地,只有打口深井才能旱涝保收。打井的钱由我出,咱们一不声张、二不庆贺、三不立碑,答应我这条件这事就成了。”

  村委会只好答应宋鸿道不立碑的要求,但挡不住受惠的乡亲们表达心意。这些年,宋鸿道先后接收了有数百村民署名的3块大匾——“泽被乡里”、“汗润岭南”、“惠泽桑梓”。

  1987年,洛阳市委、市政府为宋鸿道颁授匾额“幸福不忘党恩,富裕不忘贫困”。

  ■ “鸿德大道”

  在宋鸿道获赠的8块匾额中,一块上书“鸿德大道”的匾额比较特殊。这是孟津县23位离退休老干部联名于2000年赠与的。

  1989年春节前夕,宋鸿道雇车把30多位孟津县离退休老干部请到了洛阳友谊宾馆,理发洗澡,聚餐话旧。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书记拉着宋鸿道的手说:“我在位的时候不认识你更没为你办过事。现在,你这样待我们,让我们说什么好呢?”宋鸿道诚心诚意地说:“你们都是孟津县的功臣,在位的时候都为孟津县作了贡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啥时候都不能忘了你们。”

  从此,宋鸿道邀请离退休老干部集体活动的形式一直坚持下来,一年一度,持续至今。

  对村里的老人,宋鸿道更是关怀备至。多年来,每逢中秋节和春节,村里的老人们都能收到他送的慰问品,小到一盒月饼,大到一床毛毯。20世纪90年代初,他还安排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坐过一次飞机。

  20年前,宋家买了车。宋鸿道经常嘱咐司机:“谁家有急事,你先开车跟人家走,不用跟我打招呼。”村中一位老汉,晚年患有绝症,几次三番地住院出院,用的全是宋家的轿车,老人临终嘱咐儿子“不能忘了鸿道叔”。

  采访中,村里一位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92年秋收时,村中小伙吕炎超开拖拉机从地里往家运花生时翻了车,宋鸿道年幼的孙子当时坐在车上,不幸身亡。宋鸿道肝肠寸断,听人说吕炎超在家撞墙不想活了,他让家人捎去一句话:“这是意外事故,我们不追究。”随后,宋鸿道又亲自登门抚慰,吕家母子长跪不起,直说“甘愿倾家荡产(赔偿)”。宋拉起二人道:“从此咱不许再提这事,都好好过自己的日子。”事后,他对家人说:“咱的孩子已经不在了,不能再毁了另一个孩子。”

  农业部原副部长刘成果曾多次视察生生乳业,一来二去与宋鸿道成为好友。几年前,刘成果为他写了一首诗,题为《颂鸿道兄》:

  改革开放,如沐春风。

  孟津之子,方显其能。

  诚实劳作,守法经营。

  科技星火,生意兴隆。

  走出窑洞,摆脱贫困。

  富而思进,境界升腾。

  热心公益,努力躬行。

  帮学助教,济困扶贫。

  筑路为民,打井兴农。

  尊老敬贤,广交友朋。

  教育子女,严谨家风。

  自学成才,底蕴厚丰。

  重业轻钱,崇高人生。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