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娇艳 松海林涛 摄 |
|
在记忆的长河里,与牡丹的情缘至今令我倍感温馨。
1983年,我6岁,在当时的洛阳市商业幼儿园上大班。那年春天,洛阳市隆重举办首届牡丹花会。市区大街上、公园里,一派花如海、人如潮的景象。一天,老师组织我们几十个小朋友去公园看牡丹花。我们洁白的校服与鲜艳的牡丹交相辉映,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时在公园采风的洛阳电视台记者也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并且还悄悄地给我拍摄了一个特写镜头。这个特写镜头使我成为19年后的“新闻人物”。
1988年春,第六届洛阳牡丹花会举行。《牡丹之歌》成为花会开幕式上众人关注的大型音乐舞蹈节目。全市有关学校抽调了数百名学生配合演出,当时上六年级的我也加入了这阵容庞大的演员队伍扮演“小牡丹”。开幕式当晚,西工体育场座无虚席。当音乐奏响,几百个“小牡丹”潮水般涌向舞台中央,偎依在凌空而来的“牡丹仙子”周围翩翩起舞,场景甚为壮观。后来,为了表彰我们“小牡丹”,市里还为我们颁发了参演纪念证书。
2002年,我大学毕业后到洛阳正骨医院工作。那年第二十届牡丹花会期间,洛阳电视台推出了专题节目《当年花客今何在》,寻找首届牡丹花会时电视台即兴摄录的10多个不同行业的赏花游客,追寻19年后这些游客的生命轨迹。4月25日,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出现在荧屏上。我的家人突然眼前一亮,发现这个小姑娘竟然是当年上幼儿园时的我。后来,我接受了洛阳电视台的采访,成为当年牡丹花会的“新闻人物”。
2004年4月,在牡丹盛开的日子里,我到上海中医药大学进修班学习。班里有个来自荷兰的女同学,每当谈起荷兰的国花郁金香总是滔滔不绝。郁金香和洛阳牡丹都是阳春三月花。郁金香典雅秀丽、亭亭玉立,盛开时像刚出闺阁的纤纤淑女;洛阳牡丹枝叶繁茂、花大色艳、雍容华贵,被誉为国色天香。我把一本摄影画册《洛阳牡丹》送给了那个同学,还给她讲述了一些牡丹的传奇故事。看到一幅幅精美的牡丹图,她感叹道:“真是太美了!洛阳牡丹才是真正的百花之王啊!”她还表示,以后一定到洛阳赏花。
牡丹与我缘分不浅,我外公家所在的村子也与牡丹颇有缘分。我外公家世居孟津县平乐村。这里人文荟萃,既有遐迩闻名的郭氏正骨术,又被称为“天下牡丹画第一村”。我外公郭维淮、母亲郭艳锦又分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和“平乐郭氏正骨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酷爱牡丹,喜欢收藏牡丹艺术品,在治伤疗疾中还擅长用牡丹。他们开具处方时,经常使用丹皮(牡丹皮,中药名)。外公和母亲经常给我讲述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传授我使用丹皮的技巧。一味看似普通的中药经他们信手拈来,配伍成方,疗效神奇。
30年来,不管我走到哪里,绵绵久远的牡丹情缘深深地根植于我心中,让我回味,让我自豪。
您在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有何见闻、感悟?您或身边人与洛阳牡丹有何不解之缘?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