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现在使用的发票。 |
| 一张1951年的老发票。 |
|
核心提示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发票打交道。从发票历史来看,发票应是当商品交换频繁出现后,人们对交换凭证的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从古至今,发票不仅反映了时代特征,也折射出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
1 商品交换频繁 发票应运而生
按照现在的定义,发票是商店或其他收款部门开出的收款单据。
如今,发票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人到饭店吃饭或去超市买东西时会索要发票,这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对于发票的起源,史书并无明确记载。瀍河区地税局局长杨海涛介绍,原始发票应当是商品交换频繁出现后,人们对交换凭证的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而最早的“发票”应该不是一张“票”,而只是某种可以证明其交换行为成立并得到交换双方认可的物品。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古时代人们结绳记事,治理天下,后来有人发明了文字,于是人们改用写字记事。“书契”或是我国发票的雏形。
商汤灭夏以后,迁都西亳(今偃师市),建立了商朝。洛阳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当时的经济交往活动中出现了一种叫“记事刻辞”的记录方式。
“记事刻辞”不仅记载了各种实物的收支数量,而且还记录了经济事项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内容,其作用与现代发票近似,被国内专家认为是我国发票制度的开始。
到了宋朝,发票开始实行统一格式,以便于税款征收。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政府对各类收支凭证都有了统一要求,发票制度开始合法化。
2 见证经济发展 铭记时代特征
洛阳民俗博物馆保存有一本1951年上海荣大水泥厂的票本。它详细记录了该厂在这一时期的业务往来情况。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介绍,上海荣大水泥厂当时由上海迁至洛阳,有力支援了洛阳重点工程建设,厂址就在今西工区王城大桥北头。
在该票本中,我们看到一张由邓玉记沙石号开出的发票,日期为1951年7月21日,货品是上海荣大水泥厂购买的黄沙,共计223.65万元。该发票信息详细,销售单位的名称、地址、电话、印戳,购货单位的名称、印戳,经手人的名字、印戳,发票号码,货品单价、合计金额、总计金额等内容,一应俱全。
发票正面有两个红色印戳格外醒目,其中一个方形印戳内容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踊跃捐献飞机大炮”;另外一个印戳画有一只大手举着一面旗子,旗身上书“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旗杆下部插在一个长有尾巴的代表反革命分子的动物身上。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当时的发票突显政治色彩,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方针政策,都在发票上留下了清晰印痕。王支援认为,以往任何时代的发票,都不可能有如此丰富而鲜活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发票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3 功能日趋强化 监督更加有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票制度在不断完善。
据《洛阳税务志》记载,1950年5月,洛阳市对工商企业的发票实行统一管理。当时我市只印制“本埠工商业统一发票”、“本埠行栈业统一收据”、“农民自产自销统一发票”和“临时商业统一发票”4种发票(收据)。使用人在发生购销、交易行为时,不论金额大小,不分购物对象,一律开具发票(收据)。
1958年,全国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市对发票管理工作作出修订,一是将原来的4种发票(收据)改为两种,即洛阳市工商企业统一发票和临时商业统一发票;二是允许国营、公私合营和集体企业根据自身需要,自行设计和印制发票,供本企业使用。
1984年6月,市政府颁布《洛阳市统一发票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从当年8月1日起,在市辖区统一管理发票,对那些以白条或未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单据入账的行为,作出具体处罚规定。
我市目前使用的发票是自2010年7月1日起开始使用的新版普通发票。新版发票以机打发票为主,不仅减少了发票的种类,更方便消费者使用,还采用了全新防伪技术,方便人们识别。
根据税种的不同,发票的种类、联次、内容及使用范围也有不同规定。如针对商家营业额征收的营业税、新购车辆征收的车辆购置税、商品在流转过程中征收的增值税等,都是以发票的形式来记录财务收支,或是作为税务机关执法检查的重要依据。据统计,自2008年至今,市地税部门已累计发放发票1.75亿张,其中,餐饮服务业发票占总数的80%左右。
“发票虽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流通凭证,但它自身不仅反映了时代特征,也折射出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我们提倡大家消费时依法索要发票,积极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保护自己的权益。”杨海涛说。
(资料提供: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