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网售“真题”何时休
读 家
新书快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5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读 家

  5 快餐店的恐怖流言(上)

 

  流言:网上广泛流传着无毛鸡、多翅多腿鸡的视频和照片,据称这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而用激素等手段催生出的怪物。

  此流言影响甚广,各种版本绘声绘色的描述加上逼真的图片和视频,将大众尤其是本来就对洋快餐心存芥蒂的人吓得不轻,人们纷纷痛斥这种奸商行为。殊不知,商家这次真是比窦娥还冤。

  真有无毛鸡吗?是的,并且早在10年前就有了。网上流传着无毛鸡养殖场的视频一点也不奇怪。这种不太漂亮的家禽其实是杂交的产物。“无毛鸡之父”——以色列科学家阿维格多·卡哈纳,将一种天生脖子上没毛的鸡与一种普通肉鸡杂交,得到了这种生长迅速、脂肪含量低的品种。

  除了上述优点,无毛鸡的诞生更主要是为了应对热带国家炎热的天气。养鸡场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通常在20℃左右)以利于鸡的生长,对于热带国家来说,空调就必不可少了,成本也在无形中增加。无毛鸡则无毛一身轻,更能适应炎热气候。用卡哈纳自己的话说,羽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浪费,既要浪费电力去降温,又增加了拔毛的各种工序。如此看来,无毛、生长迅速的鸡在某些方面确实具有一定价值。

  但无毛鸡为人诟病之处也不少。不少人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指出,无毛鸡更容易受到寄生虫、病原体等侵害。蚊虫叮咬和风吹日晒也让它们吃够了苦头。此外,它们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天气剧变时受到的影响会更大。这些都使它们受到了动物保护方面的关注。

  暂且不论这个新品种在动物保护方面是否存在争议,目前并没有研究指出其肉质存在致病性。事实上,无论哪种鸡,只要可以通过食品安全检测并达到相关标准,大家都可以放心食用。

  另外,快餐供应商通常采用就近供应原则,如果当地有达到标准的食材,就在当地买,否则就去邻近地区买。所以除了饲养无毛鸡的中东地区之外,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应该还没“口福”吃到无毛鸡。

  比起无毛鸡,多翅多腿鸡可就恐怖多了,完全像怪物一样,哪里还是鸡!不过,长几个翅膀几条腿,可不是商家说了算。

  生物体的身体结构由基因决定。DNA就像一个建造项目的总工程师,清楚地知道生物体的每个细节并且严格指挥着整个建造过程。在生物体的一生中,DNA和染色体都可能发生突变,程度不严重的会被修复,程度严重的会造成生物体病变、畸形甚至死亡。像肢体数目形态这样重大的改变,牵扯到的突变一定很多且严重,这个个体基本没有希望破壳出世,就在胚胎发育早期胎死“蛋”中了。即便存活,这个特性是否能稳定遗传从而形成规模养殖也是个问题。

  12 77级——北大史上最尴尬的同学关系

  1977年,中国内地恢复高考制度,北大迎来了一个新时代。恢复高考的决定来得太迟,所以夏季考试不得不推至年底进行。于是,77级学生必须推迟半年,到1978年春节过后再入学。为此,他们成为北大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春季入学的一批大学生。他们要上4年学,但不是1981年毕业,而是和78级学生一起在1982年毕业。

  因为是刚刚恢复高考,考上的人鱼龙混杂,年纪大的家里已有好几个孩子,当时分不清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另外,那个时候学生穿得都比较土,有好多是从农村考上来的,穿的还是村里的衣服。鞋呢,是手工做的那种,好多穿着陕北鞋子。

  ——著名作家刘震云

  那时我们班里,最大的都快40岁了,最小的才18岁,最大的都可以给最小的当父亲了。

  ——北京人艺导演英达

  有的小同学问我:“我怎么称呼您呢?我是不是应该叫您‘叔叔’?”我说:“那不行,咱们是同学,不管年龄多大,我们都是同班同学,你叫我‘老刘’就行了。”这个也有好处,年龄大的有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年纪轻的虽然没有这些,但是他们有青春的活力,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发。

  ——《光明日报》经济部主任刘志达

  全国的有志青年都在这三年竞相走进大学校门,这样,在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级里,既有少量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小娃娃,也有年过而立、为人父母的老青年。

  ——著名作家刘震云

  70年代末考进来的北大学生,人人都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也有很强的责任感。当时“文革”余毒还没肃清,整个中国内地仍然处在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的边缘。这时的高考难度极大,许多地方甚至出动军队和警察维持考场秩序,可以说是戒备森严。在这种情况下,考进北大的学生有一种发愤苦读的天然冲动。

  我们上学时,不让谈恋爱,所以在校园里,看到的都是一帮土里土气的男孩子在一块走,还有土里土气的女孩子在一块走。男女两个人在一起,好像自己也感觉不对劲儿。

  ——著名作家刘震云

  有一次,我骑车急匆匆要赶往一个地方,正好有个同学背着两个背袋横穿马路。我骑着自行车,总以为他看到旁边来辆车会站一站、躲一躲,但这个同学所有的心思都在学习上,根本没有躲我的自行车。我的自行车一下没刹住,从他后面一绕,车的前轮子一下子轧在他的后脚跟上了。我这一轧,那个同学就来了一个踉跄,腿往下一跪,差点摔倒。我一看,赶快刹车,说“对不起”。这个人居然没有看我一眼,事情就像没发生一样,他接着往前走。当时我们就是这样子的。

  ——北京人艺导演英达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