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突围之路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观点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5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本期话题:历史文化,如何“扛鼎”洛阳旅游?
观点
  文化产业要合上旅游产业发展节拍。图为《河洛风》演出场景。

  记者 曾宪平 摄

  全方位提高旅游产品设计、包装水平。图为明堂3D全景影院。

  记者 曾宪平 摄

  洛平感言

  唤醒沉睡的历史 激活尘封的文化

  □洛 平

  “我是从武侠小说中了解洛阳的,而且我知道,洛阳的纸很贵。”4月22日,1/2世纪张学友洛阳演唱会上,“歌神”张学友这样说。

  猛一听,这是洛阳历史文化的骄傲。仔细想一想,这却道出了洛阳旅游的悲哀。

  洛阳,千年帝都,文化圣城。然而,多数人只能像张学友一样,从书本上阅读洛阳历史,却难以在旅游中触摸帝都文化。

  历史文化,千年帝都旅游不能承受之轻——

  多年来,“上下五千年,就是不卖钱”的怪圈,我们始终未真正打破;“说新不新、说旧不旧”的尴尬,我们始终挥之不去。

  多年来,洛阳拥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却始终未能转化为旅游产业的竞争胜势;我们一直在“金屋子”周边转来转去,却始终找不到那把“金钥匙”。

  当西安推出大唐芙蓉园、《长恨歌》、《梦回长安》等文化旅游项目,桂林叫响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我们却老生常谈“老三篇”,一直未能打造出新的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吸引物。

  当一部电影《少林寺》火了登封的旅游和武术教育产业,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山西祁县乔家大院人气骤升,我们曾艳羡不已,眼红心热。可面对一部大制作港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洛阳却无动于衷,无所作为。

  或许正是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太多,使我们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或者偏安一隅、孤芳自赏!

  洛阳,5000年文明史、1500年建都史蒙尘了太久,无数帝王将相、名人雅士寂寞了太久,灿若星河的历史典故和传奇沉默了太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宝藏”等待了太久……

  唤醒沉睡的历史,激活尘封的文化, “千年宝藏”之门该开启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让文化之魂附上旅游之体,让历史文化深深融入旅游产业,洛阳旅游产品才能拥有国际性的冲击力,洛阳旅游产业才能产生世界级的爆发力!

  这一思路,洛阳并非没有人尝试过。

  全福公司将牡丹文化注入牡丹饼,真不同酒店将千年饮食文化注入水席,老城幸福里客栈将历史文化渗透进每一个细节,均成功让产品增值,身价大涨。然而,这样的尝试仅仅是凤毛麟角,未能由点到面,遍地开花。

  思路终究没有变成出路,因为,国际性的视野没有真正打开,体制机制的活力没有全面释放,创新的因子没有被彻底激活。所以,我们总是欠缺那关键一跃。

  如何迈出那关键一跃?

  登封,一个县级市,与我们田连埂、地接边。登封以禅宗文化和少林武术为基础“借题发挥”,投资3. 5亿元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成为中国实景演出的扛鼎之作和河南文化旅游“新名片”。这个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实景演出,由作曲大师谭盾创作音乐,著名舞蹈家黄豆豆编舞,著名学者易中天任顾问,其“走出去,引进来”的魄力令人惊叹!

  山东济宁,有“孔孟故里、运河之都”之称。近年来,济宁以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强力打造孔孟文化圣地之旅、始祖文化寻根之旅、运河之都体验之旅、水浒文学故地之旅等,2011年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10%。其运作水平令人称奇!

  湖北襄阳,眼下欲投资30亿元建“唐城”、投资22亿元建“汉城”,并在诸葛亮躬耕苦读之地隆中规划了占地1200亩的“三国城”。特别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汉城”,定位是“中国汉文化的核心地标、华夏汉文化展示中心、世界汉文化旅游目的地”,其大手笔令人震撼!

  登封、济宁、襄阳,不像杭州、西安、南京那样名气大、资源足,但他们同样把历史文化资源演绎得风生水起。这些,能不能激发我们思想的风暴、运作的灵感?

  我们不能再在欲罢不能、欲干不成中错失一次又一次机会,不能再心安理得地躺在文化遗产上睡大觉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历史文化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去“吃”?

  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思想的海拔。

  我们如何参照国际标杆提升洛阳旅游产品开发的水准,如何分清主次轻重打好帝都文化牌?能否学学旅游业发达地区的大手笔、大策划、大创意,让文化从课本上走下来,让文物从地底下走上来,让静止的历史变成“可感受、可参与、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变身为国际范儿十足的旅游吸引物?

  我们如何全方位提高旅游产品设计、包装的水平?可否结合历史文化资源举办更多的赛事、会展等,让历史文化以“时尚”的姿态走出来、“活”起来,让历史文化资源吸引年轻一族?可否把历史文化注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让历史文化融入整个城市的血脉中?

  我们如何让各个产业之间融合程度更高一些,让《河洛风》吹进景区,让《十万宫廷乐舞》走近游客?文化节目如何走出“政府是投资主体,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怪圈,文化产业如何合上旅游产业发展的节拍?

  开启历史文化的“千年宝藏”,洛阳谈论了太多,憧憬了太久。

  歌德曾经说过:“光有意志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见诸行动。”

  洛阳,是行动的时候了,是爆发的时候了!

 

  学界热议

  让旅游充满文化 让游客消费文化

  连日来,不少专家学者就“历史文化,如何‘扛鼎’洛阳旅游?”纷纷发表看法。

  文化是主线 方向不能偏

  “洛阳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线这一方向不能偏离。”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孙艳红认为,洛阳要提升旅游产业,必须紧扣历史文化这一主线,无论是多年来作为主打产品的“老三篇”,还是亟待围绕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发展的其他旅游项目,其内容丰富、内涵厚重、独具特色等特征都是不容忽视的。“以龙马负图寺为例,有一次随武汉客人前往,听过导游的讲解,他们都叹为观止,觉得这个景点天然的‘品位’极高。而它在目前的洛阳,似乎并不显眼,也没有受到太多重视。”孙艳红说,洛阳俯拾皆是的历史文化遗产恰恰是外地人、外国人最感兴趣的,也是最具有旅游吸引力的。

  文化难消费 旅游难红火

  目前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没有很好融合,历史在地下,文化在书里,与之相关的旅游项目多数停留在对遗迹、遗址的走马观花,显得单薄、浅显、枯燥。

  市文史专家、千唐志斋博物馆原馆长赵跟喜提出,目前我们对遗迹、遗址的处理,通常是按照文物保护方案来实施的,以保护为主要目的,并没有在保护的同时融入旅游开发的理念,没有开发出相关性强的旅游项目。没有融入旅游目的的单纯性保护开发,往往客观上会为今后的旅游开发留下障碍。

  “文化是洛阳城市的灵魂,也是洛阳旅游的灵魂。”河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仝红星说,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是古中国的地理中心,是炎黄文化遗存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姓氏之根,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存在“洛阳情结”。这么厚重的文化,洛阳如何表现?这么深刻的情结,洛阳怎么利用?不能融入旅游,不能转化为产品,就不能吸引游客、引人消费。

  文化融进去 体验最引人

  历史文化与旅游如何深度融合?赵跟喜说了两个字——“再现”,就是要用能够被广大游客所接受的形式包装后进行呈现。他建议,一是利用隋唐大运河枢纽资源,将洛河两岸数十公里打造成中原文化长廊,将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再现,同时丰富夜间旅游内容,打造休闲、娱乐、观光“不夜河”;二是围绕“天街”、“天枢”、“明堂”、“天堂”等隋唐“遗产”,营造隋唐旅游风光带;三是与大遗址保护工作相结合,开发好邙山帝陵文化旅游带,结合邙山绿色林带,以重点项目带动,开发踏青、游览、祭祖相结合的邙山帝陵游。

  仝红星说,迪斯尼乐园、深圳华侨城等主题公园的成功,都在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体验产品。洛阳旅游也应向体验方面发展。比如,在“华夏之源”项目中用3D技术表现盘古开天场景,用蜡像技术表现女娲造人场景;让游客在古代科技园中亲自参与,感受农耕文明、冶炼技术、制陶技术、古代医学等,通过体验、互动等环节去吸引更多游客。

  河南科技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延军认为,将历史文化与旅游融合,必须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历史展示不能只是简单的遗址发掘,让游客只能观看不能深刻感受。建议打造更多的影视艺术作品,丰富游客视听感受;可在洛河文化展示带中发展小剧场,用民间休闲演艺方式,展示洛阳地方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 石蕴璞

 

  委局访谈

  文化文物发力 推动旅游跨越

  文化是旅游之魂。洛阳,是中华文明“原点”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举世闻名的五大都城遗址等。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都是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资本”。

  那么,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扛鼎”洛阳旅游?近日,市文物、文化等有关部门人士,纷纷就此发表看法。

  文化是洛阳最雄厚的“资本”

  司马迁曾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三十年看深圳,三百年看上海,五百年看北京,一千年看开封,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说,洛阳是唯一与中华民族同步成长起来的城市,是“中国”之源、文化圣地。

  文化是城市的脸孔,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名片”。王支援说,作为中华文明的“原点”,洛阳虽有工业优势、牡丹优势,但类似的优势别人也有。洛阳最大最有特色的优势是历史文化,是河图洛书的诞生地,是儒、释、道、玄、理学的肇始地,是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是全球客家人的出发地,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中心,拥有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举世闻名的五大都城遗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最雄厚的“资本”。

  全面展示、活化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若想“扛鼎”洛阳旅游,必须让文化从书本中走出来,把名人从历史中请回来,把资源用起来,让古都“活”起来。

  “文物的完整性,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刘德胜说,过去我们开发的文物资源,往往是一些孤立的点,不太重视游客的需求。今后,文物遗址开发将保持文物的完整性,并致力于将分散的文物由点连成线、织成片;同时,围绕遗址进行深度发掘,如利用文化题材拍摄影视剧等,全方面活化文物资源,让来洛游客能够置身于一条比较完整的文物旅游产业链中,而不仅仅是看到一个城门或一段城墙。

  “为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可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带。”市旅游局局长魏立峰建议,应针对独特而宝贵的文化文物资源优势,高标准、高品位地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如将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打造成国际知名旅游节会品牌,将龙门石窟、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等打造成国际知名旅游景区(点)品牌等。

  提升文化产业水平推动旅游发展

  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时代久远,我们的许多文化可能早已没有有形的遗址可寻。

  “虽无遗址可寻,但仍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王支援表示,对于这部分文化资源,需要我们认真去梳理、开发、利用。“可以建设一个河洛文化主题公园。”他说,在该公园中,可以集中展示与洛阳有关的历代都城、历代帝王、历代服饰、历代餐饮以及著名的历史故事、名人典故等,以带动和激活遗址保护;同时,也可以复原部分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以再现古都洛阳的辉煌历史。

  市文广新局局长马奎元说,由于目前我市文化市场体系并不完善,导致诸如《河洛风》等优秀的文化节目一直乏人问津。为此,除了努力推出精品文化节目外,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筑起成熟的文化演出市场体系,提升整个文化产业水平。只有文化的根基牢了,文化才能与旅游实现深度融合,推动洛阳旅游业实现跨越。

  本报记者 姜春晖

  “如果您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您登录洛阳网洛阳社区,进入《洛阳,离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还有多远?》跟帖;您还可拨打66778866表达;您若来信,请寄送至开元大道218号报业大厦20楼大厅29号位,信封上注明“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大讨论”字样。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关乎洛阳的发展,关乎洛阳的未来!请发出您的声音,我们真诚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