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记录生活。29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201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让我们有机会从我们的语言生活状况中看到我们的生活。
1 2011年语言生活生机勃勃
报告指出,2011年,使用频率明显增加的汉字有“亥”、“叙”、“微”、“党”、“债”、“卡”、“食”、“限”、“核”、“醋”、“乔”等,这与2011年的“辛亥革命90周年”、“叙利亚局势”、“微博”、“小微企业”、“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欧债危机”、“卡扎菲”、“食品安全”、“限购令”、“福岛核泄漏”、“勾兑醋”、“乔布斯去世”等热点话题相关。
报告指出,2011年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中提取出新词语594条,反映我们的语言生活生机勃勃。其中,三字词语占了一半多,这与近几年多用热门格式造词有关。2011年延续了2010年的“门”、“族”、“哥”、“体”、“微”格式,其中“体”、“微”特别活跃,如“咆哮体”、“淘宝体”、“宝黛体”、“撑腰体”、“高铁体”,“微电影”、“微访谈”、“微小说”、“微生活”、“微招聘”等。594条新词语中,有21条字母词引人关注,如“CDI(综合发展指数)”、“U站”、“4D报纸”、“hold住”等。
2 热门语汇折射中国社会生活
根据报告,“限购”、“校车”、“塑化剂”等一系列热门语汇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也有一些新的语言体,如“淘宝体”的应用,引起了一些争议。比如,上海徐汇警方发布了一则“淘宝体通缉令”,通缉令中以“亲”称呼在逃人员,并使用了“优惠”、“客服热线”、“预订”、“套餐”等商家常用的词语。
教育部语信司副司长田立新指出,每个语言体都是伴随着事件的发生出现的,“淘宝体”的应用虽然能够引起年轻朋友的关注,但在通缉令及正式公文公告中不宜采用“淘宝体”,因为这种方式削减了司法的严肃性,使庄重的执法行为带上娱乐化色彩。
记者从报告中还了解到,近年来,一些热词如“博客”、“微博”、“动车”、“80后”、“保障房”等,使用频率很高;而“撞峰”、“晒黑族”、“有碗族”、“楼断断”、“俗贿”等则随着相关现象的消失而彻底隐没在公众生活中。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侯敏指出,词语是社会生活的折射,新词语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敏感。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时,出现一个新词叫“零利肉”;2011年随着猪肉价格逐渐平稳,这一词语也就自然消失了。也许过几年,社会上再出现类似情况时,这种词语还会被拾起来。
3 数理化语汇学习可与语文形成互补
根据报告,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教材所使用的字词虽然在总量上不大,但在很大程度上与语文形成互补,和语文一起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
调查数据显示,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共用字5070个。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使用的3014个字中与语文教材共用的有2927个,占其总数的97%;独用字有86个,如“氯”、“钾”、“铝”、“镁”、“氖”、“氟”、“钨”、“锂”,其中多数是指化学元素或化合物。将数学、物理、化学的3014个字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个字比较,不见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有267个,如“铀”、“簧”、“涸”、“绚”、“钨”、“黏”、“铂”、“熨”、“兹”、“骼”、“彗”、“豚”等。
针对一些家长关于学科用字增多造成新的课业负担的忧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侯敏指出,有些学科术语是必要的,如果不用这个词,就很难表达这个学科需要传递的含义。数理化课程在传授一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孩子们一些语言上的知识。这些语言知识是语文课所没有的,学这些知识必须学这些词语。
(据新华社、《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