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疫苗与孤独症的是是非非(下)
在美国,对疫苗安全性的质疑主要是针对疫苗防腐剂——水杨乙汞(MMR疫苗中不使用)中的二乙汞。
20世纪早期,新型的有机汞化合物被合成出来,抗菌效果更好,毒性也更低,一度广泛使用。
同时,疫苗被细菌污染会导致小孩在接种疫苗后,出现很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多项研究都认为,在疫苗里使用水杨乙汞是安全的,因此水杨乙汞开始作为疫苗防腐剂。从
20世纪30年代到1976年,美国FDA都没有收到任何关于疫苗或生物制品里的水杨乙汞带来危害的报告。
水杨乙汞会危害婴儿神经发育的质疑源于甲基汞,甲基汞作为一种环境污染物为人所知。工业废水中的无机汞会被细菌转化为甲基汞,甲基汞会在食物链中传递,储存在鱼类体内,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破坏。而它对人的危害表现为患者行动失调、麻痹等多种神经功能缺损,影响广泛的“水俣病事件”即由此造成。
甲基汞与乙基汞在化学结构上很类似,所以很多人都想当然地把甲基汞的危害“移植”到了乙基汞上,但事实上,这两者的差别很大。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乙醇和甲醇这两种物质结构相似,只差一个甲基而已,但它们一个是很多人天天都要喝的,另一个则会导致失明甚至死亡。如果这时把甲醇的危害摆出来,告诉你乙醇也是如此,显然没人会当真。
关于疫苗使用水杨乙汞的安全性,众多研究数据都显示,没有证据证明疫苗中的水杨乙汞会带来危害,能产生毒性的高剂量至少是目前疫苗用量的100倍~1000倍。诸多机构都发表声明澄清水杨乙汞会导致孤独症这类神经性病变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而美国FDA作出逐步取消水杨乙汞在疫苗上的使用决定,也只是出于谨慎考虑,尽可能地减少婴幼儿的汞暴露量。
1991年—2001年,美国在婴儿常规接种的疫苗中使用了水杨乙汞。但在1991年之前,美国的孤独症患者数量已经呈上升趋势,2001年以后也未见下降。加拿大和丹麦均在1995年停止使用水杨乙汞,其孤独症发病率也并未因此下降。
2004年,美国医学研究院免疫安全评估委员会再次评估了疫苗(特别是MMR疫苗和疫苗里的水杨乙汞)与孤独症的关系。来自美国、丹麦、瑞士和英国的最新流行病学研究证据,明确否定了水杨乙汞导致孤独症的说法。
结论:谣言粉碎。目前的研究都表明接种MMR疫苗不会导致孤独症。许多研究报告都证实了疫苗里使用水杨乙汞的安全性,且在停止使用以后,没有看到孤独症发病率下降。
15 清华四导师
“大学必须有大师”,这是20世纪20年代飘荡在清华园的理念。那时候的清华出手阔绰,广聘天下名师,一时间,清华群星璀璨,光耀西山。
清华工字厅的这个院落,荷花摇曳,藤萝缠绕,住在这儿的大师吴宓管它叫“藤影荷声之馆”。吴宓自称“奠居”,意思是更适合住在这儿的人还没来,自己不过是为他们将来在这里住得更好打个前站。
1925年,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住进了南院靠西的这排中式房屋。每天上午,王国维从这里出发,走向清华学堂;下午和晚上,他会回到书房读书和写作,过着半封闭式的生活。早在20年前,王国维便已写成《人间词话》,那是20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成果。
吴宓作为主任,去请王国维到学校来担任导师的时候,到了王国维家里,行三叩首礼。王国维很感动,觉得吃洋面包的这个年轻人很尊重自己,所以很痛快地就来了。——清华大学原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
《人间词话》描述求学的最高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懂英文、德文、日文,这让他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是赵元任。1910年,赵元任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取清华第二批庚款留美资格,进入康奈尔大学读书。1918年,赵元任获得哈佛博士学位。两年以后,赵元任回到清华任教,担任心理学及物理学教授。
赵元任夫妇讨厌繁文缛节,从不讲究排场。结婚时,他们自拍结婚照,自制《结婚证书》。
赵元任把北大中文系教授刘半农的诗,谱写成《教我如何不想她》。这位留美时在数学、天文、物理考试中都得过满分的理科高才生,此时像刘半农一样,成了语言学家。在这首诗中,刘博士为汉语创造了“女”字旁的“她”,赵博士第一次使用西方音乐技巧,把“女”字旁的“她”唱进千家万户。从那时开始,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用单立人旁的“他”代替“女”字旁的“她”,也不必再像早期白话文那样用“伊伊”。
国学大师陈寅恪是吴宓在哈佛读书时的同学。跟吴宓不同的是,陈寅恪13岁开始留学生涯,足迹遍及日本和欧美,却一个学位也不要。他既有旧学家传,又懂得30多种外语,被人称做“教授的教授”。
1925年,陈寅恪自德国归来,走进清华园。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双目失明。晚年,他仍以耳代目,以口代笔,卧床完成85万字的鸿篇巨制《柳如是别传》。他带给清华的理念是,“在历史中寻求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