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南腰粗布: 织出锦绣新生活
困境救助,让每个孩子生活在阳光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6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南腰粗布: 织出锦绣新生活
  村民在整理已经织好的成品布。
  ■往事如烟

  新安县石井镇历史悠久,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相传石井古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末期。

  石井镇,因村中一口古老石井而得名。《新安县志》记载:“石井村东有一井,水自石窦涌出,饮居民数百家。”

  这口古井就在现石井镇政府南侧2公里的原老街中间。当地老人回忆,这口井的井口为圆形,直径约1米,井深约20米,井底部有一孔泉眼,可自动向外冒水,井水清冽、甘甜。因古井养育人们多年,当地人便以“石井”命名。

  据说此井相当神奇。由于石井位于山区,其他人工打井多打至300米以上才可见水,最深的一口井甚至将近400米,而这口古井只有20米深,却常年不见枯竭。为保护古井,当地人在井口周边砌出高约70厘米的台面,并安设辘轳方便打水使用,还在其上方搭起棚子,防止下雨、刮风时井水被污染。随着人口数量日渐增多,离古井较远的当地人便开始采用水窖储水、自己打井等方式取水。20世纪90年代初豫西大旱,其他水井及水窖都干涸了,只有这口古井仍然有水,帮助人们挺过难关。

  豫西大旱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石井人逐渐吃上了自来水。1998年,小浪底水库建成蓄水,这口古井便随着老街永远地沉入库底。

  ■人文自然

  石井镇位于新安县北部,距县城40公里,属县北重要集镇,北临黄河,隔小浪底水库与济源市毗邻,西与渑池县接壤,南与北冶、曹村两乡镇交界。2005年,经乡镇机构改革和区域调整后,现在的石井镇共辖29个行政村2.7万人,全镇总面积达19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有3.4万亩。

  石井镇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荆紫山、龙潭大峡谷等著名景点,矿产资源有原煤、铁矿石、硫铁矿石、石灰石等。石井镇依靠丰富的旅游、矿产资源,实施旅游带动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目前,旅游业已成为石井镇的重要经济支柱。

  ■今日南腰村

  随着石井镇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手织粗布逐渐成为该镇重要旅游产品之一。

  说起手织粗布,石井镇的南腰村不可不提,该村的手织粗布产品及其工艺历史悠久,很有名头。

  南腰村位于石井镇西北部,起初属于窨头村,1976年经乡村体制改革,窨头村一分为四,南腰村作为其中之一被划分出来。该村位于正南边两座大山之间凹处的山腰部,故此得名。目前南腰村共有9个自然村,具体分布于土沟、后沟、火石三大片之内,总人口910人,耕地面积达1135亩。

  南腰村党支部书记于国仁说,20世纪60年代,人们需要拿布票才能买布做衣服,由于当时布票十分紧缺,村民往往很久也攒不够能做一件衣服的布票。于是,村民便开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种植棉花、纺花、织布来满足自身的穿衣需求。“那时候,家家户户纺线、织布,一些老爷们也能织上几匹。”于国仁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用布票买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多数人渐渐丢下了织布手艺。近年来,村里多数男性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妇女及老人则留在家中务农。

  2007年至2008年,石井镇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南腰村的手织全棉粗布以其舒适的优点受到外地游客的喜爱。与此同时,镇里组织各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到陕西咸阳、三门峡渑池等地考察旅游市场的发展,学习先进经验。此后,南腰村村民重拾传统织布手艺,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兼顾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老土布”这一旅游产品。

  记者采访时,通往南腰村的路口正在施工。沿着刚风干的新水泥路进村,直到村委会所在的办公楼前。“老土布”的“生产基地”就在村委会旁的村小学内,十几台织布机被集中放在一间教室内。这些织布机和几台缝纫机以及各色棉线等织布原料均由村里统一购进。

  每到农闲时节,村里便按照自愿原则将妇女集中起来,在村小学的闲置教室中进行分工明确的“工厂化”手织粗布生产。织布女工实行按量计酬,50厘米宽或60厘米宽的布面,每织一米能挣3.6元至4.5元。手脚麻利的妇女一天就能织出七八米,挣几十元。其他干各种零活的杂工,每天按25元计酬。还有专门负责缝纫的人,将一匹匹布面制成单子、被罩等成品商品,每件加工费几元到十几元。大致算下来,参加“老土布”商品生产的村民一季农闲下来,平均每人能挣三四千元。

  如今,南腰村的手织粗布生产已逐渐形成规模。该村现成立有洛阳黛眉工艺手织布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传统手工纺织艺术品的挖掘、设计、生产和销售。生产出的床单、被罩以及床上三件套、四件套等十余种规格的商品,被运往景区等地销售,每套价格数百元,备受游客欢迎。

  记者 石蕴璞 见习记者 赵佳 文/图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