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让千年帝都更有吸引力。图为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
记者 曾宪平 摄 | |
诤言直语
多元发展科学组合旅游产品
【来信摘要】
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让洛阳有看有玩有休闲。在市区,对“老三篇”进行与时俱进的提升,增强吸引力;建设洛河市区段新的景观和娱乐项目,形成休闲旅游带。在城外,重点围绕北邙陵墓群开发旅游项目,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在高新区至宜阳段,围绕周王陵进行开发。县区要提升山水游、生态游,进一步开发小浪底、陆浑库区旅游资源。
——读者魏光恩
城市休闲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是旅游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产品,备受游客的青睐。洛阳在调整旅游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该向这方面倾斜,重点建设城区休闲旅游区和城郊休闲旅游区。城区休闲可以街区为载体,以娱乐为导向,在历史文化上做文章,在休闲上下工夫;城郊休闲要在生态保护前提下,以娱乐养生为宗旨,在山水上做文章,在体验上下工夫。
——读者余鹏展
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就是要把洛阳牡丹文化节一个多月的旅游火爆做成全年旅游都红火,要把“白天逛庙,晚上睡觉”的冷热不均做成全天充实、日夜丰盛的城市旅游大餐。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从资源合理分配着手。牡丹文化节仍要充分重视,但我们不能把过多的财力、人力投入到这“一年一度”中去,创建名城需要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提升。如果项目性质过于集中,目的过于单一,不仅对市民造成不便,效果发挥也会受到限制。
——读者陈先生
改变洛阳旅游“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模式,在建设新景点的同时,要利用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人文资源,变城市旅游为旅游城市。开展针对性改造,全方位提升洛阳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比如,针对外地游客,洛阳水席能否推出小分量、多品种的套餐搭配;洛阳特产能否不再分散经营,在旅游商品中心明码标价、规范销售;旅行社能否提供高水准、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这些工作需要花费精力,一个一个地解决。
——读者薛其雷
【热帖选登】
一拖工业游为洛阳的工业旅游开了个好头。我们可利用废弃的厂房,作为油画创作基地、国画创作基地、摄影基地等,宣传文化艺术。还可以依托现有古迹及复原古迹,重点打造三国游线路、丝路游线路等,使洛阳旅游更加多元化。
——网友“洛邑狂客”
牡丹文化节的举办让洛阳声名鹊起,千年帝都已成为洛阳符号。仅仅恢复几处古建筑、展示几处古遗迹还不够,我们还要从各方面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建议做好根文化的品牌打造,吸引更多客家人来洛寻根问祖,并开发相关文化旅游项目。除了现有景点,还要利用现代人崇尚自然的心态,重视自然生态景区的开发建设。
——网友“潇潇雨”
文化是需要传播的。“文明河洛大讲堂”的开设是个不错的做法,但是有点单一。希望这个讲堂能够持续下去并且不断丰富内容,每天都有甚至每天几场。这样,来洛阳的游客在旅游之余能听听讲堂的讲座也是不错的选择,或许可以打造成一道人文风景线。
——网友“我知道了”
旅游服务是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端旅客对一个城市旅游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而洛阳没有高端的高尔夫球场,没有顶级的购物广场,也缺少有稀缺性、独创性的高端旅游纪念品,高端旅游文化活动项目也太少,缺少接待高端旅客的经验,这些都是我们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网友“伊水殇殇”
我认为洛阳应该坚持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旅游发展战略,同时注重自然山水风光旅游的发展。以栾川、嵩县为代表的南部山区有大量的原始自然风景区,建议把握近几年民众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户外旅游探险需求不断扩大的机遇,将南部山区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探险旅游景区,提升软硬件设施,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网友“Linton_Kong”
洛阳让游客共同感兴趣的景点少,这在为旅游团队开列的线路中可以看得很明显。团队游绝大部分集中在龙门、白马寺等少数几个景点,但同样具有参观价值的汉光武帝陵、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偃师商城博物馆等,基本不在团队游的视线范围内。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应将旅游线路调整得更加合理。 ——网友“兜兜熊”
本报记者 石蕴璞 整理
读者评说
洛阳旅游,要有看有玩有休闲
连日来,很多读者来电来函,对“旅游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得更合理?”发表见解。
“有观光,没休闲”,要改
洛阳的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要调整,就要先改变目前观光为主、缺少休闲的旅游现状。读者陆迪说,观光旅游只是旅游活动的一项最基本内容,不应该是全部。现在来洛游客的行程通常是景点连景点,看完就走。因为观光内容有限,休闲项目缺乏,所以很难让游客在洛逗留。
读者李欣芮说,现在各地发展旅游的方向,都在努力从到各大景点转一圈的“到此一游”式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侧重点已经从视觉体验延伸到了精神享受。我们的旅游产业也应抓紧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向都市休闲旅游转型,在景点内配套建设一些休闲项目和设施,打造更多的旅游休闲产品,把洛阳变成一个大景区,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停下来。
“有得看,没得玩”,要改
“洛阳的旅游应该更加好玩一些,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读者刘帆认为,目前洛阳旅游以景点观光为主,且观光的主要内容多是厚重且静态的,仅供游客“瞻仰”,难以产生更多共鸣。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就要改变目前“有得看,没得玩”的现状,将洛阳旅游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吸引力。
读者李恩洪建议,洛阳应在游客旅游过程中多设置一些参与、体验环节来增加互动。“就是说,游客来洛阳旅游,不是看一看遗迹、听一听介绍就完了,而是应该让他们通过参与一些活动来调动起热情,更深地领会洛阳的文化,更好地融入旅游角色当中。比如到苗寨旅游,如果不让游客品苗酒、对歌、跳竹竿舞、参加跳歌晚会或到苗家做客,感受和体验苗家风俗,只是让导游带领参观一圈,那会是什么效果?”李恩洪说,出来旅游的人都是图开心的,也有能力消费,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玩得高兴,流连忘返。我们有大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信游客会对“穿越”体验更感兴趣。
“白天逛庙,晚上睡觉”,要改
读者章丰茂说:“不只是游客,越来越多的洛阳人也对洛阳夜生活的单调感到遗憾。‘白天逛庙,晚上睡觉’,这句话说了多年,如今洛阳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时候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改变这一制约洛阳旅游发展的现状了。”
“每次有朋友来洛旅游,晚上时间怎么打发都是让我头疼的问题。白天带着逛景点,吃过晚饭到睡觉前这段时间去哪儿?”章丰茂说,他只能尽量拖延晚饭时间。每次早早把朋友送回宾馆,他都心怀歉意,因为洛阳夜生活太单调。
“外地人来旅游,不是为了填饱肚子也不是为了换个地方睡觉。晚上无处可去,是洛阳旅游发展多年的一项重要缺失。必须调整结构,丰富旅游内容,把游客在洛阳的时间和经历充实起来。”读者郭民怀建议,洛浦公园作为市民夜间休闲的好去处,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商业设施,增添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两岸沿河文化商业休闲娱乐街,可设置各具特色的民营博物馆,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特色餐馆、宾馆,洛阳风味特色小吃街,特产购物街,休闲茶馆、曲艺馆等。
本报记者 石蕴璞
网友置顶
拉长产业链条 满足游客需求
发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缺一不可。如何把洛阳旅游的产业结构调整得更合理?连日来,许多网友纷纷就此问题发表看法。
拉长产业链条 不为他人“做嫁衣”
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洛阳旅游的先天优势和重要砝码。然而,面对每年数千万的游客,洛阳却始终无法发自内心地“乐”起来。
“几十年如一日,游客来洛旅游始终停留在白天连轴看景点、晚上拍屁股走人的尴尬层面。”网友“醉忘书”说,旅游的门票收入虽然赚到了手里,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环节的收入却收效不大,以致有人调侃,洛阳的旅游其实是在给郑州、西安“做嫁衣”。“如何拉长洛阳旅游的产业链条?如何让游客心甘情愿地留下来?如何让旅游真正成为洛阳的支柱产业?是当下洛阳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醉忘书”说。
网友“东方舰936”表示,有些景点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建设得过于简朴甚至简陋。近几年,虽然景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整体档次仍然不高。
立足资源优势 开发休闲复合型项目
拉长洛阳旅游产业链条,需推动洛阳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复合型转变;为了让游客心甘情愿地留下来,需要开发出一批新特旅游产品。这也是众多网友的一致观点。
发展旅游,要“固其根,弘其魂”。网友“圣集山人
”说,在历史的长河中,牡丹只是洛阳的一张名片,“老三篇”龙门、关林、白马寺也不过是绿叶,真正能代表洛阳的是“根魂”。“我们何不从‘根魂’出发,打造洛阳的‘根魂’文化三日游?!”“圣集山人
”建议。
山水洛阳,水也是洛阳的资源优势。“洛河穿城而过,在市区连延10余公里,这么大的水面却没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对旅游资源是一大浪费。”网友“huhu123456”建议,对洛河水系进行规划、升级,疏通河道,修建船闸,开发洛河游。
网友“洛阳花303”在回复“huhu123456”时,也建议把洛河及两岸建设成为像南京秦淮河那样的夜市,有灯光、游船、茶市、小吃、戏曲等,把洛阳打造成一座不夜城。
满足游客需求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观念、提升文化内涵是关键。“洛阳的景点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做的不够,从‘吃、住、行、游、购、娱’标准衡量,满足不了游客需求。”网友“东方舰936”说,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一是必须跳出洛阳看洛阳,洛阳的旅游产业要有新突破新提升,不仅要大树特树“龙头”,也要培育诸多“次龙头”;二是不仅要把牡丹园搞出特色,还要建立集牡丹种植、加工、仓储于一体的产供销一体模式,把牡丹文化充分“融”入到牡丹产业中。
“外出旅游,说白了就是玩儿。”网友“洛汀”说,没有几个游客去白马寺是为了了解佛教文化,也没几个游客去龙门石窟是为了研究北魏石刻。所以,他建议洛阳应在休闲娱乐购物方面下工夫。
网友“观云起2”建议,洛阳在规划恢复古都风貌时应再现历代古建筑风格,开发一些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和文艺节目,传承弘扬河洛文化;要依托南部山区的生态风光和农耕文明,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和自驾游项目;要大力扶持社火、庙会等民间文化活动,将群艺元素融入旅游。
本报记者 姜春晖
“如果您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您登录洛阳网洛阳社区,进入《洛阳,离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还有多远?》跟帖;您还可拨打66778866表达;您若来信,请寄送至开元大道218号报业大厦20楼大厅29号位,信封上注明“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大讨论”字样。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关乎洛阳的发展,关乎洛阳的未来!请发出您的声音,我们真诚期待着。”
酒香也怕巷子深。洛阳不能躺在老名气、老招牌上沾沾自喜,必须高度重视旅游营销。没有持续的高水平营销,就难以叫响旅游品牌,就难以引来大量客人,就难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旅游营销,我们当有怎样的视野?怎样的气派?怎样的力度?旅游营销,我们将营销什么?向谁营销?如何营销?
一串串“问号”,期待用您的真知灼见来解答!
下期话题预告:旅游营销,如何让名城真正“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