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设计旅游线路,让大项目连接龙门香山寺这样的小项目,以此带动洛阳旅游的整体发展。 记者
梅占国 摄 | |
诤言直语
完善设施重服务 提升细节优环境
【来信摘要】
建议在嵩县车村等南线游景点的线路交会处,建立旅游集散地,形成游客分流枢纽。这样一来,南线游客可在此休整,从而增加整个南线游的游客滞留天数。此外,通过建立和完善服务设施,还可形成旅游镇、旅游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西工读者张先生
在一些大城市,三星级以上酒店都设有触摸屏,方便游客查询当地名胜古迹、景点、乘车路线等,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建议我市也在火车站、宾馆酒店等游客密集的地方设置类似的触摸屏,方便游客查询,提升洛阳形象,有利于延长散客在洛阳的旅游时间。
——读者石万胜
建议下大力气改善旅游窗口行业服务形象,可趁淡季组织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建议旅游窗口行业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比赛,并由市民参与评选。也可组织有关人员对景区进行权威评论,引导其提升服务水平。
——西工读者王先生
建议在龙门高铁站附近建立洛阳旅游游客服务接待中心,提供洛阳旅游产品介绍、景区景点线路导游、旅游纪念品选购等综合服务,并设立大型售票窗口,出售全市各景区、景点门票或联票以及景区之间旅游车辆通票等;旅行社也可在此设立窗口,以此实现来洛游客有序分流,也有助于树立洛阳旅游国际化形象。
——读者沐冉
洛阳的旅游项目真不少,但名气大、游客多的只有那么几个。其他景区的基础设施跟不上,交通服务成问题,在线路设计上、景区景点推介上也少有顾及。建议加快这些景区(点)的软硬件建设,通过科学设计旅游线路,使大项目搭配小项目,带动洛阳旅游的整体发展。
——读者孙琦
我市旅游购物点分散,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价格混乱,有损我市旅游形象。建议规划建设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明码标价,规范管理,同时理顺维权机制,可实行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先行赔付制度,解决游客维权不便的问题,让游客舒心消费。
——洛龙读者冯先生
【热帖选登】
我是广东佛山的游客,发现洛阳的公交车站牌标志混乱。比如西关丽景门附近的41路站牌上标着“洛阳不孕症医院”。我晕!西关、九龙鼎、丽景门等什么名字不好?类似的公交站名在洛阳比比皆是,到站提醒是“医院提醒你,医院到了”。洛阳有那么多博物馆,那么多古建筑,为什么不能做站名,为什么硬生生要把游客往医院里引?
——网友“蒋小平”
建议公交车增加英语报站,道路指示牌、景区标志上的英文应尽量规范;可编排简单、实用的“英语一百句”,组织出租车司机、宾馆服务人员学习;在报纸上设英语小板块,每日一句,全民普及。
——网友“hometown2011”
建议在火车站、汽车站、高铁站和飞机场建立旅游服务中心。游客可在此咨询、选择旅游景点,可报名参加旅行社的组团,可得到乘车指导和叫车服务,可预订当地酒店宾馆……让外地游客一进入洛阳就能得到全面细致、热情周到的旅游服务,感受洛阳的热情好客。
——网友“中国的钓鱼岛”
每次到外地,看到当地人排着长队等公交车,机动车看见行人主动减速避让,我就由衷地赞叹,同时对洛阳的现状深感遗憾。人人都是洛阳形象。我们能从自觉排队等公交,电动车、自行车不乱闯红灯做起维护洛阳形象吗?
——网友“凌风飘飘”
洛阳的精细化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比如,洛阳水席作为特色餐饮,绝大多数来洛游客都会品尝的,可水席的菜量较大,又都是汤汤水水,如果游客人数较少,就不好点菜。成都的名小吃就推出了各种套餐,一套多个品种,每个品种的分量很少,目的是“请君品尝”,价格不高,十分受游客欢迎。洛阳水席是否也能借鉴,推出“袖珍版”,让游客多品尝几道菜。
——网友“回家了”
政策环境也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杭州的西湖免费开放,本地车辆禁止通行,却对旅游大巴放行;而我市的洛浦公园作为城市风景的一大亮点,却不允许旅游车辆进入,如何让游客感受近20公里洛浦长堤的震撼?
——网友“绿化洛阳”
本报记者 石蕴璞 整理
读者评说
硬件加软件 让游客宾至如归
近日,我市不少读者就“旅游环境,如何‘软硬兼施’进行提升”发表看法,提出建议。
硬件提升 完善设施丰富功能
“一个城市要发展旅游,它的硬件设施要跟得上。如果交通不便,餐饮住宿等需求都不能满足,它纵然有再优秀的旅游资源,都只能‘养在深闺’。”读者刘淳说,到一个成熟的旅游城市,我们会发现,车辆线路安排、道路标志、地点介绍、商业购物点甚至停车场、洗手间的设置,都处处体现出方便外来游客的理念。洛阳在这方面仍有缺失,很多细节不注意,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涧西读者黄先生说,每一个旅游城市都应该有两方面功能,一是满足本地居民的生活需要,二是满足外地游客的旅游需要。这两者是可以相互结合、有机统一的。比如,城市的道路宽了,公共厕所数量多了,公园绿地环境好了,休闲娱乐项目丰富了,这既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旅游环境,也为本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读者马楠建议,在城市建设先期规划中,就应该考虑旅游发展的因素与需要。比如,景区附近的停车场要更大规模、更高标准,而不是等到后期发现不够用时再去改建、扩建。
软件提升 提高素质优化服务
“旅游,很多情况下追求的就是一种感觉。除了硬件让人感觉便捷、舒适外,人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读者张霞说,一次去西安旅游,在去景点的路上,被车主坑骗并且发生争执,好心情一下被毁了,对西安的印象也减了不少分。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这句话一点不错。
“对于洛阳而言,大量的历史文化景点,看景只是一小部分,要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高水平、高质量的解说必不可少。”老城读者邓先生说,我们必须加强旅行社、景区(点)的管理和导游、讲解员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他们接待游客、宣传洛阳的水平。
老城区任先生说,凡是游客能够抵达的地方,都是旅游环境。除了硬件,游客接触的所有服务人员以及普通市民,也是旅游环境,代表着洛阳的城市形象。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旅游环境中人的因素,把热情、开放、友好、细心的形象展示出来。
软硬兼施 综合提升旅游环境
西工读者张先生建议,有必要开通景区直通车,建立专门的旅游车站并优化旅游线路,消除转乘搭车的不便。同时可在旅游专线上配线路导游,负责讲解该线路景区景点情况,便于游客了解和选择。
读者刘洁说,牡丹文化节期间,部分出租车司机热情向游客推荐牡丹园,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培训,让的哥的姐们对洛阳的历史文化和景区景点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使他们在工作中能主动、自然地向外地乘客推介洛阳,同时也展现了洛阳人热情好客的形象,一定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让出租车司机学习简单的外语,或在车上准备中英文对照卡,方便与国外游客交流,营造洛阳旅游的“国际范儿”。
老城区读者陈文杰说,我们应该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考虑旅游元素,考虑如何便利游客,并且要注重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服务意识。
本报记者 石蕴璞
网友置顶
立足国际标准 打造一流环境
环境是软实力,环境是影响力,环境是生产力。旅游环境,如何“软硬兼施”进行提升?连日来,许多网友就此话题发表看法。
打造名城,细节就是环境
网友“东方舰936”说,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洛阳的城市环境还不够优,旅游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还需要加强和优化。
网友“洛阳小L”也认为,目前我市的城市环境,还远远达不到国际标准。如硬件上,城市公共交通连最起码的英文标志都没有。“在重点景区(点)、历史街区,英文标志应该有。”“洛阳小L”说。
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网友“tnt266”曾参与执勤。通过体验和观察,他也发现了我市城市环境的许多不足:公交站点车道设置不合理,公交车、出租车、自驾车车道划分不科学、不安全;公厕在高峰时显得紧张,水流小甚至没水,有的水冲踏板安装有问题。
网友“灵光波动”说,洛阳这几年路修得很不错,但是通行状况较乱,如助力车、电动车经常闯红灯,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网友“小榭西苑听风”也表示,这些年,我市的公厕建设令人称道,但由于关门太早,晚上随地大小便的不雅场景随时可见,很影响城市的形象。
交通环境,仍有提升空间
许多网友认为,交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洛阳旅游业的发展。在未来城市建设中,洛阳一定要大力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打造一流的交通环境。
网友“angelcjc”建议,为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洛阳应增加公交线路,特别是有些非热点景区(点)也应安排线路;合理安排换乘站点,推迟公交收车时间,偏远线路更应该晚收车;加快推进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增加空调车数量等。
网友“lqreed”建议,洛阳应尽早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以缓解日渐加大的交通压力。他说,放眼国外,巴黎、哥本哈根等国际化城市,早就建立起发达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在国内,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在上海、杭州、苏州、武汉等城市也已站稳了脚跟。“随着我市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公共自行车也应走上街头,服务市民服务游客,让其成为洛阳旅游的又一道亮丽风景”。
发动市民,增色洛阳环境
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作为城市的主人,每一位市民都是旅游形象大使,应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中来,为洛阳旅游营造氛围、增添亮色。这是许多网友的一致看法。
网友“baiwanli”说,为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必须提高洛阳市民的文化素质。“市民是宣传洛阳的第一块牌子。”该网友说,如果来洛旅游的客人,看到的尽是诚信、热情、友好的市民,他们定会对洛阳旅游留下美好的印象。
网友“hometown2011”则认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需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做文章。他建议,可对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标准,提高我市旅游业的产品与服务的总体质量,提升软硬件环境和服务水平,让洛城更宜游。
本报记者 姜春晖
“如果您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您登录洛阳网洛阳社区,进入《洛阳,离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还有多远?》跟帖;您还可拨打66778866表达;您若来信,请寄送至开元大道218号报业大厦20楼大厅29号位,信封上注明“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大讨论”字样。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关乎洛阳的发展,关乎洛阳的未来!请发出您的声音,我们真诚期待着。”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我们面临着资金、体制、环境等一个个“瓶颈”制约。九九归一,问题的症结在人,根本出路也在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旅游发展的“第一推力”!
想一想、问一问: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我们有多少能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专业人才?我们以什么样的气魄育才、引才、聚才、用才?
如何变“第一资源”为洛阳旅游发展“第一推力”,请您直抒胸臆。也许,您的真知灼见能把这些“?”变成精彩的“!”。
下期话题预告:
旅游人才:
如何变“第一资源”为“第一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