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旅游业发展应该在旅游文化创意方面多做文章,发掘更多像洛阳水席这样的好创意、好产品。
记者 梅占国 摄 |
|
提升旅游产业,不能只考虑景区景点的设施建设,还要重视牡丹歌舞表演等各类演艺作品创作人才队伍的建设。记者
梅占国 摄 | |
诤言直语
加强培训多激励 广招人才共创意
【来信摘要】
旅游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旅游又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在对旅游人才培训的时候,除了专业知识,还要加强相关产业知识的培训以及旅游管理、开发、经营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读者陈强
要完善人才机制,让学习旅游的高学历人才更多、更快地进入管理层、领导层、决策层。不能因为“没编制”,就让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才游离于系统之外。缺少良好的人才选拔晋升机制,就难以留住人才。
——读者张向阳
目前我市的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建议制定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利用几年时间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让所有干部职工及相关人员掌握一定的旅游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严格考核、持证上岗,全面提升人员素质,组建更优秀的旅游人才队伍。
——西工读者刘女士
应该在充分保证导游收入的情况下,对其业务进行严格要求。可将业务培训、技能考核成绩及游客评价作为参考进行评比,重奖重罚。激励导游主动、自觉、创造性地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这将有利于提高洛阳旅游整体形象,树立洛阳旅游品牌。
——读者吕新标
旅行社应该认识到,不是旅行社给导游工作机会,而是导游的工作助推了旅行社的发展。旅行社给导游零薪酬,甚至还收取游客“人头费”的做法是难以长久留住优秀导游的。旅行社有责任和义务善待、培养、选拔旅游人才,不能只管收钱。
——老城读者韩先生
洛阳有大量的旅游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建议本地的高校旅游专业和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科设置、课程实践等方面,把本地旅游资源相关内容加入教学、培训课程,并与本地景区、景点、旅游企业建立实习通道,加速人才成长。
——新安读者徐先生
近年来,山水游、乡村游发展火爆,不少农民也成了旅游从业人员。建议对这些农民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旅游接待礼仪、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当地民俗以及洛阳旅游概况等,并通过考核颁发服务证书,培养更多乡村旅游服务人才。
——读者李艳
【热帖选登】
洛阳旅游业高端人才缺乏,创意水平较低。建议洛阳的文化和文物部门、高校、旅行社及其他文化产业机构等联手,合力打造大旅游产学研平台,为旅游人才培养、创业提供条件和支持。
——网友“用户名被注册”
河洛文化影响很大,应该成立一个河洛文化联盟,便于组织成员开展活动,让他们成为宣传洛阳的骨干。
——网友“小白龙2012”
旅游部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建言抽奖旅游活动,只要提出能促进我们洛阳旅游发展的建设性意见的网友,就可免费来洛阳旅游,每月一次,每次5名至10名。这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令全国游客持续关注我们洛阳,同时也是借鉴“外脑”的另一种途径。
——网友“音乐昆虫”
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倡导专业精神。可通过定期召开各种交流会,为院校和行业内企业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引导人才流向。
——网友“凌风飘飘”
建议加强对内宣传,培养市民宣传洛阳旅游的意识。建议以历史文化知识为主体,编辑通俗易懂、内容全面的河洛文化读本,或拍摄与河洛文化相关的故事片、纪录片,发给人们去品味和欣赏,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争取实现“人人都是宣传员”。
——网友“baiwanli”
洛阳的旅游发展应该在旅游文化创意方面多做文章。建议为广大百姓搭建平台,调动普通民众的创新积极性,发掘更多有利于洛阳旅游发展的好创意、好点子、好产品,如设重奖举办旅游文化创意大赛等。同时,出台政策保护个人文化创意及产品,为好创意和好产品方案牵线搭桥,实施转化,通过这种模式发展洛阳旅游创意产业,培养旅游创意人才。
——网友“死活睡不着”
本报记者 石蕴璞 整理
读者评说
立足于实着眼于细 打造旅游人才队伍
旅游人才,如何变“第一资源”为“第一推力”?近日,不少读者就此话题展开讨论,献计献策。
提供用武之地吸引人才
“人才就是生产力,各城市旅游实力的比拼归根结底是人才的比拼。好创意、好项目、好产品、好环境、好服务,都要靠人去实现和完成。”读者李志华说,我们在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提升旅游产业的时候,不能只考虑景区、设施建设,还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吸引人才为我所用。
此前我们所做的各种城建项目、商业项目,常常是委托国内外知名、有影响力的院所和单位来规划的。发展旅游也一样。西工读者齐先生表示,我们要善于借用“外脑”,采取外包模式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任何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人才支撑,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洛阳的发展目标之一,这将为旅游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更好机会和更大平台。西工读者陈先生说,应该立足于实、着眼于细,从各方面营造更好的环境,为旅游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加强专业培训提升人才素质
旅游人才的范畴相当宽泛。为一个旅游龙头项目创意策划的是人才,为普通游客提供优质服务、让人对洛阳念念不忘的服务人员,也是人才。从大到小、从上到下都做好了,做到位了,洛阳的旅游产业自然就得到了提升。读者邹丹建议,对于数量庞大、工作具体、直接接触游客的旅游从业人员,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比如,重视从业培训。邹丹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酒店、宾馆开业前都会组织员工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其中一些人如今已经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如今,很多旅游企业对人员抓来就用,很少培训或培训流于形式,服务质量很难提高。建议所有规模以上旅游企业开业前,对员工进行认真培训,行业管理机构要对其进行考核,并将培训达标作为核准开业的参考。
对于导游和景区讲解员,洛龙读者刘先生认为,可定期组织培训交流,除了业务能力和技巧,还应该让他们对洛阳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更多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游客、推介洛阳。此外,刘先生建议对导游实行星级评价制度,可直接在导游着装、导游服务公示牌上予以体现,并与导游薪酬挂钩。
完善收入机制激励人才
“很多人说导游的素质不高,只知道带人购物。没有底薪、以购物提成为收入的机制不变,你就无法要求导游不顾温饱去专心服务。”涧西读者孙先生建议导游收入由基本工资、带团补助和奖金三部分组成。没有了后顾之忧,导游才能真正把注意力转移到服务游客上。
读者张琴说,鼓励旅游专业学生从事导游工作,可提高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但这必须靠完善机制来保证。如果让专业人才终日为温饱忧虑,靠熬资历来提高收入,必然造成人才流失。她建议,改革旅游从业人员薪酬福利体系,完善人才选拔重用和奖励机制,以此保障专业人才队伍稳定。
新安读者董先生认为,要用机制来保证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旅游人才学有所用。可以根据我市旅游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面的旅游人才,并通过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鉴定和等级评价机制等,使人才得到相应的薪酬和岗位待遇,通过良好的事业环境留人。
本报记者 石蕴璞
网友置顶
搭建成长平台 营造良好环境
人才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但目前我市旅游业高端人才可谓“资源匮乏”。如何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连日来,许多网友就此话题发表看法。
队伍现状,成为旅游人才缺失缩影
人才是旅游发展最活跃的力量。许多网友认为,洛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自然资源,但旅游业发展却相对滞后。虽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但人才的缺失、缺位是根本原因之一,其中中高级旅游人才尤其缺乏。
网友“洛太张永奇”说,中高级导游的缺失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导游评级分初级、中级、高级、特级4个等级,我市绝大多数是初级导游,中高级导游不足百人,而特级导游还是空白。
他认为,导致这种窘境的原因,主要还在于导游收入相对偏低,生存和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使该行业很难留住人才,也直接影响了导游向中高级成长。由于导游待遇与外地一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导致我市旅游人才流失严重。
网友“河洛宜实”也认为,由于我市相当一部分导游、讲解员讲解质量较差,只会照本宣科,不能真正理解河洛文化内涵,没有掌握相对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根本达不到宣传洛阳的目的。
集聚人才,搭建成长平台最重要
许多网友认为,为解决人才之困,就要大力吸引外地高端人才,而吸引高端才人,就要努力搭建人才成长的平台,用事业之“巢”引来人才之“凤”。
网友“简单”说,要发展大旅游,就要在全市范围内搭建旅游人才成长的平台,要深入研究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规划,推出一整套政策措施;要建立健全旅游业选人用人机制,如选人用人的市场化机制、人才流动的配置机制等,加速培育富有活力的人才市场;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当其用、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网友“丝绸之路”说,要吸引人才来洛阳就业创业,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人才生存和成长的好环境,即搭建一个人才持续发展的平台。就发展旅游业而言,要把整个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事业搭建成一个大平台,以此吸引人才、成就人才。
留住人才,需全方位营造良好环境
网友“洛太张永奇”说,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但留住人才更为关键。“为留住人才,就要大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他以导游为例说,导游代表着景区甚至一座城市的形象,在我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过程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十分必要。
他建议,我市应对导游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使其收入与等级挂钩,以提高导游不断向高等级迈进的积极性。同时,我市还应进一步增加外语导游的数量并提升其素质,加强相关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为此,我们要与外省市联合打造旅游线路,并策划更多的黄金线路,供入境游客选择。如加强与北京、西安、南京、开封、安阳等古都的合作,推出古都旅游线路;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合作,推出丝绸之路旅游线路等。
网友“我爱我家”则建议,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必须在全市着力营造尊重旅游人才、爱惜旅游人才的良好环境,让旅游人才在洛阳有荣誉感、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使他们能够安心、专心地干事创业,为我市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姜春晖
“如果您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您登录洛阳网洛阳社区,进入《洛阳,离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还有多远?》跟帖;您还可拨打66778866表达;您若来信,请寄送至开元大道218号报业大厦20楼大厅29号位,信封上注明“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大讨论”字样。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关乎洛阳的发展,关乎洛阳的未来!请发出您的声音,我们真诚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