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李玉明 |
|
开栏语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1500多年的都城史,在这里曾发生过大量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事件。许多事件经过长期的传播演绎,形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本报今起开设《洛阳成语典故》栏目,对源出洛阳的成语典故娓娓道来,敬请关注。
成语词典
成语 洛阳纸贵
人物 左思
释义 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出处 《晋书·左思传》,原文为:晋左思作《三都赋》,构思十年,赋成,不为时人所重。及皇甫谧为作序,张载、刘逵为作注,张华叹为“班、张之流也”。于是豪门富家争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1 十年殚精竭虑 左思写《三都赋》
说起洛阳纸贵,不得不提一个关键人物——左思。
左思(约公元250年~公元305年),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左思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天赋不高,因而备受歧视,连他的父亲也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在他成年后,他的父亲仍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候掌握的多。”受到刺激的左思决定发奋学习。
左思20岁那年,他的妹妹左芬被选入皇宫,左思随全家迁往国都洛阳。这使得左思有更多机会接触上流社会的文人学者,创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左思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后,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文辞,可是也看出了其中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文献,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蜀都、吴都写入赋中。
为使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收集了大量有关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好资料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自己屋里、院子里甚至厕所里,放上纸和笔,以便有了灵感之后,能随时随地记下来。就这样殚精竭虑,前后花了十年时间,左思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2 起初不为人知 后被名人推荐
可是,当左思踌躇满志地把《三都赋》交给别人看时,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成了《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其他文人们在读左思的作品时,一见作者是无名小卒,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
左思不甘心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张华逐句阅读了《三都赋》,越读越爱,不忍释手。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评价不值一提。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后感慨万千,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欣然提笔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官名)张载为《三都赋》中的《魏都赋》作注,请朱中书郎(官名)刘逵为《三都赋》中的《蜀都赋》和《吴都赋》作注。刘逵在注中说:“世人常常重视古代的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出名的原因啊!”
3 众人竞相传抄 洛阳街头纸贵
在名人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洛阳,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以前讥笑左思的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了一番,并且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也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三都赋》包含《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每篇赋都借假想人物之口,描绘和评论当地的形势、物产和制度,广泛反映中国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涉及当时朝野上下都关心的内容。
《三都赋》先是在京城文学圈内传播,后来贵族富豪们附庸风雅,也纷纷加入传抄的行列,结果洛阳街头的纸店供货吃紧,原来每刀千文(每刀纸大约100张,一千文相当于一两白银或一贯钱、一吊钱,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这一千文相当于200元人民币)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销售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从此之后,人们便用洛阳纸贵来形容文章脍炙人口、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