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融合发展:“貌合神合” 两相宜
洛阳旅游有一手好牌,打好可惊艳世界,这手牌就是历史文化。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原点……洛阳,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其他城市拿到这手牌,睡梦中也会笑醒。
洛阳却笑不出来——历史在地下,文化在书里。多年来,千年宝藏“养在深闺人未识”,隐痛挥之不去,压力与日俱增。
这手好牌,如何打得漂亮?
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既是产品融合,又是产业融合;既是科技融合,又是创意融合。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魂要附体,只有让文化之魂紧紧附上旅游之体,洛阳旅游产品才能释放“核能”,洛阳旅游产业才能产生“裂变”。
当文化注入旅游,将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西安大唐芙蓉园斥资10多亿元重建,大手笔打造出新的旅游亮点,书写“无中生有”的传奇;
无锡灵山景区建造88米高灵山大佛,一跃成为无锡旅游的标志,创造“借题发挥”的经典;
常州环球动漫嬉戏谷变动漫游戏为现实体验,开园半年收入2亿多元,成就“化虚为实”的童话;
…………
“无中生有”,“借题发挥”,“化虚为实”,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关键词:创新。
资源终有限,创新却无限。有学者说,洛阳旅游没能真正“火”起来,不是古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够多、不够好,而是我们没有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精彩。
此言一针见血。创新,是洛阳旅游最稀缺的“资源”。
历史文化,要传承,更要创新。唯有创新,历史文化才能真正弘扬,文化旅游才能真正融合。
文旅融合,我们要创新展示方式,让历史从地下走出来,让文化从书里走下来——
高起点、大手笔实施历史文化工程,以龙门石窟、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等为重点,集中财力建设世界级旅游吸引物;建设以帝都文化为核心,集遗址保护展示、休闲体验、文化演艺等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客厅;恢复隋唐城中轴线上的天阙、天街、天门等“七天”标志物,再现上清宫至龙门石窟的古都文脉。
以城市建设为契机,用千年帝都符号系统“重装”城市。通过建造雕塑、广设标志、恢复匾额、安置勒石、命名街道等多种手段,运用文化符号凸显文化元素,让历史文化真正融入城市肌体,让城市每一个细胞都散发历史文化的魅力。
文旅融合,我们要创新演绎手法,让历史“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
借鉴“长恨歌”、“宋城千古情”等成功经验,打造精品文化演艺节目,融入旅游景区、线路,把历史故事、经典传说“穿越”好;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动漫、游戏产业,把河洛风云、人文风情演绎好;提升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会品牌,举办国际高端华夏文明及河洛文化论坛,把“中华文化圣城”品牌推广好。
推广真不同水席、牡丹饼等成功做法,将历史文化注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全方位提高旅游产品设计、包装的水平,摒弃填鸭式的说教,增加体验互动,让历史文化时尚化、娱乐化,吸引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
文旅融合,我们要创新动力机制,使旅游主动“贴”上文物文化,文物文化积极“靠”向旅游——
破除行政藩篱,打破行业壁垒,深化旅游相关行业政企分开、企事分离改革,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破除“旅游是旅游部门的事”的片面观念,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将各种文化资源、要素有机结合,发展“大旅游”,形成“大合唱”。
对历史,我们要多一点敬畏,而最好的敬畏,是激活沉睡的历史;对文化,我们要多一点尊重,而最好的尊重,是唤醒尘封的文化。
龙头项目:打造明天的“遗产”
梁代张僧繇壁上画龙,不点眼睛,“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洛阳要想“乘云腾去上天”,这“点睛之笔”,就是龙头项目建设!
龙头项目是旅游的新亮点、新卖点、新看点,今天的龙头项目,就是明天的文物,就是后天的遗产。
坐拥厚重文化积淀和丰富旅游资源的洛阳,这些年来,还没有真正拿出一个大手笔、大气派,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的旅游龙头项目,除了“老三篇”还是“老三篇”,新项目长不大、育不强,连我们自己都“审美疲劳”。
因为背负着太多的自豪,我们总是在自尊与自卑中纠结;因为习惯了一次次被超越,我们缺少了“大谋划、大融资、大收储、大整合”的魄力和锐气、胆略和智慧。
没有项目,可以“筑巢引凤”;没有资金,可以“借鸡下蛋”。如果没有发展的渴望和雄心,就只能永远做长眠于北邙的那位“扶不起的阿斗”。
不能再坐井观天,不能再坐而论道,不能再坐失良机,行动才是最好的答案。
——大谋划,是龙头项目建设之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谋划,需要“顶层设计”。拿出“国际洛阳、文化洛阳、旅游洛阳、名城洛阳”的视野,咬定“为明天创造文物”的目标,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标准配套,打造出“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龙头项目。
大谋划,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洛阳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牡丹文化旅游品牌、休闲度假旅游品牌等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围绕旅游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进行充分研究,制订出一套具有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和营销价值的龙头项目规划,在此基础上强力招商,变“蓝图”为“实景”。
——大融资,是龙头项目建设之源。
千难万难,难在没钱。钱从哪里来?
从解放思想中来,从市场化运作中来,从“大融资”中来。
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投资5亿元,大唐芙蓉园投资13亿元,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投资120亿元……一个个巨无霸项目茁壮成长,西安咋就“不差钱”?
他们的融资高招是:先一次把“城市”做足,再让产业进来,资本进来。
西安之“经”,我们应果断“拿来”,先一次将“城市”做足,而后精心挑选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用别人的钱办洛阳的事。
同时,我们可以用灵活的机制、优惠的政策,吸引洛阳本地的资本参与龙头项目建设,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
我们还要胆子更大一些,思想更解放一些,通过推动有能力的企业上市,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或者采用债券、信托等多种融资方式,用全社会的钱办洛阳的事。
——大收储,是龙头项目建设之基。
土地收储,既是经营城市之道,也是发展旅游之基。没有土地资源,项目建设捉襟见肘,旅游发展就“伸不开手脚”。
当下,我市的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改造如火如荼,一幢幢旧房被拆,一片片新地腾出;我们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破题,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集约、节约出来的土地越来越多。盘活存量,优化配置,
将“生地”变“熟地”、“闲地”变“宝地”,我们完全有条件集中地块干大事。
——大整合,是龙头项目建设之要。
实施资源整合,以强带弱,扩大规模,发挥联动聚合效应。譬如,整合龙门大道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让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凸显出来、提升起来。
实施产品整合,“合并同类项”,实现旅游产品整体提升。譬如,整合博物馆资源,把洛阳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古代艺术博物馆、匾额博物馆等资源集纳起来,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
实施线路整合,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譬如,整合“老三篇”,在关林、龙门石窟、白马寺之间开通旅游专线,对线路内容详细规划,增加细节,突出服务。
结构调整:“顶层设计”大旅游
今天不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调整——洛阳旅游,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关口。
曾几何时,结构失衡、产品单一、规模弱小、效益低下,这寥寥数语却重似千斤,让洛阳旅游如牛负重,步履蹒跚。
曾几何时,“有文化、没体验”、“有资源、没休闲”、“有游客、留不住”的严峻现实,让我们屡屡为游客仅仅“到此一游”而心存苦涩。
曾几何时,牡丹文化节“一节独大”,对洛阳旅游的贡献率几近四成,然而旺季的门庭若市背后却是淡季的门可罗雀,让我们为旅游的冷热不均而饱尝苦楚。
旅游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
在这个变革与重构交织的时代,洛阳旅游必须瞄准发展大方向,重新编排大资源,重构跌宕多姿大旅游。
——当以需求为第一导向。
“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歌德之言,一语道破了旅游的真谛。
当今社会,更是迈入休闲与体验的时代,游客期待用目光追寻未知,用亲历感触自然,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体验世界,对旅游核心产品的情景化、参与化、互动化要求越来越高。
丽江,既塑造了一种异域情调,还为游客开启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桂林,不仅山水甲天下,还高举资源牌、环境牌、休闲牌,只为了停下游客的脚步;迪士尼,更是靠着一个乐园,“俘获”了全世界。
谁让游客“养眼”、“养生”更“养心”,谁就能受到垂青。
洛阳急需做的,就是要变“资源导向”为“需求导向”,对旅游客源进行层级分类,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体验的元素、互动的因子,用创新的旅游引领市场,用多元的产品满足需求。
洛阳急需做的,就是要牢固树立“转型升级、休闲为王”的理念,强化城市休闲平台建设,串联起散落的“珍珠”,大力推进“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转变。
——当以品质为第一追求。
人之美,在外表,更在气质;旅游之美,在景观,更在内涵。
都是一个小镇,海南博鳌何以迅速蹿红?瑞士达沃斯何以名扬天下?法国戛纳何以四海皆知?
与其说亚洲论坛捧红了博鳌,世界经济论坛成就了达沃斯,国际电影节奠定了戛纳,不如说三个小镇闪烁着品质的光芒,吸引着三大盛会“托付终身”。
当前,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分已成必然,“高端游”风起云涌。但“高端游”高在何处?是坐私人包机,是住顶级酒店,还是享饕餮盛宴?这一概念至今仍然有些模糊。
有一点毋庸置疑,高端游未必等于奢华游,其灵魂应在于个性化的体验,尤其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意、服务与品质。
品质,就是核心竞争力;内涵,就是最强吸引力。
洛阳旅游,当变“卖风景”为“卖服务”,大力整合资源禀赋,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延伸产品的深度、广度与长度,不断提升档次,不断丰富内涵,让老产品新起来、小产品精起来!
洛阳旅游,当以接轨国际的姿态,尽快补上高端旅游休闲设施欠缺的短板,更要精益求精提升品质,把打造精品、绝品、极品作为第一追求。
——当以特色为第一标签。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这就是特色的魅力。
伴着神九发射,酒泉旅游腾空跃升。现代的神舟飞船与古老的敦煌飞天交相辉映,让这座仅有110万人的沙漠绿洲频成焦点。仅去年,该市凭借“航天城”这一特色招牌,实现旅游总收入52.2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0.71%。
旅游,是穿越时空的游憩,更是一种审美体验、文化熏陶与精神感美。城市文化个性越鲜明,对游客吸引力就越大。而这,正是洛阳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最大魅力。
洛阳,当以文化作为城市的不朽灵魂,主导旅游开发的走向,把发展的内在目标与卓绝的资源相结合,把人文环境、人文遗产、人文符号当做转型升级的载体。
洛阳,当在文化上做够文章,当在体验上下足工夫,深入系统地挖掘,开拓创新地编排,让书上的故事走出来,让尘封的记忆活起来。
成功的法则往往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只有把思路变成行动,洛阳旅游才有出路。
市场营销:向世界发出“请柬”
世界是平的。
当延安旅游抢滩纽约时报广场,当三亚“阳光使团”敲开欧洲大门,当张家界在台北设立旅游形象店,旅游营销的世界,变得如此平坦。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打量其他城市的大手笔,洛阳有理由重温这一励志语。
洛阳旅游,该补上一堂“营销课”了!
旅游营销,就是品牌营销,就是市场营销,就是城市营销,就是“将洛阳旅游的独一无二告诉世界”。
没有对外营销,洛阳旅游就如同在夜色中向情人暗送秋波,也就引不来游客这个“心仪对象”。只有成功营销,才能将洛阳知名度兑换成旅游美誉度的“积分”,才能将旅游产品兑现为“真金白银”。
最成功的旅游营销,就是品牌营销。美国广告研究专家莱利·莱特有一名言:“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
“好客山东”、“魅力香港,万象之都”、“无限的新加坡,无限的旅游业”……这些朗朗上口的旅游品牌,无一不代表着旅游的精粹,无一不提升了产品的价值,无一不闪耀着营销的智慧。
成熟的旅游市场,来自成功的旅游营销。
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提出“旅游立国”战略,其中三句话震撼人心:“全体国民旅游职业化,全国国土旅游资源化,所有旅游设施国际标准化。”洛阳旅游营销,也最需要这种魄力。
2009年,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网上全球招聘大堡礁看护员,短短几天吸引近百万次网络访问,使大堡礁一举成为全球旅游热点。比尔·盖茨说过:“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奇迹。”“大堡礁”营销正是这样的奇迹。洛阳旅游营销,也最需要这种创意。
市场营销,也许有灵光一闪的爆发,也许有一夜成名的传奇,但我们不要忘记丰收背后的汗水与付出,不能省略成功之前的积累与打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洛阳旅游品牌营销,不能沉溺幻想、好高骛远。厚积薄发,励精图治,方可破茧成蝶,蜕变升华。
市场营销,我们首先要“低下来”——
从简单的“一”做起,实施“五个一工程”:一句打动世界的旅游广告宣传语,一位世界认识的旅游形象代言人,一首“世界喜欢唱”的旅游歌曲,一本“世界看得懂”的旅游指南,一幅“谷歌”、“百度”找得到的旅游电子地图。
从基础做起,实施旅游形象识别系统项目,让旅游营销融入整个城市。启动“洛阳人游洛阳”计划,旅游淡季对市民有序、低价甚至免费开放历史文化景区,提高市民的旅游知晓度,把每位市民都培养成洛阳旅游的“推销员”。
市场营销,我们要“高上去”——
借力本地品牌节会和活动,借助丝路申遗、大运河申遗等重大题材,借势国内外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举办系列高端活动,开展旅游事件营销,炒作“热点”、吸引
“眼球”,连环引爆洛阳旅游市场;设立旅游营销创意奖励基金,举办旅游营销创意大赛,激发全社会“大创意”的灵感。
转变传统的宣传观念,树立大投入、大产出的营销理念,开展以“大报、大台、大网”为主的媒体营销;建立旅游促销经费政府、企业、社会共筹机制,整合旅游营销资源,“拧成一股绳”;实施网络营销,整合社会网站资源,提供国际链接站点,打造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在线即时交易。
市场营销,我们更要“走出去”——
开展洛阳旅游国际化“大促销”,向世界发出旅游“请柬”,敢于走向东亚、北美、欧洲、东南亚、大洋洲等“世界舞台”,深度开发重点国际客源市场,实施精准营销,“四两拨千斤”,以国际营销带动国内营销。
积极参加高端国际或地区性旅游交易节会,开展合作共闯国内外市场;重点鼓励旅行社发展入境游业务,支持其在境内外设立办事处,奖励引客入洛先进旅行社,鼓励景区在境内外重要媒体投放广告。
全民、全力、全方位“大营销”,洛阳必将“擦亮”旅游品牌,叫响“国际名城”。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