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开放体育场所, 打开全民健身的另一扇大门
铁炉村: 孟津梨“甜蜜蜜” 村民生活“步步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2 年 7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铁炉村: 孟津梨“甜蜜蜜” 村民生活“步步高”
  种植户正在查看梨的长势。
  ■往事如烟

  提到孟津县会盟镇铁炉村,一些人会有点陌生,但提到孟津梨,相信不少人会很熟悉。铁炉村作为孟津梨的主产区,其种植历史可谓久远。

  相传,村里住着冯老爹夫妻俩和三个儿子。一年大旱,家中粮少,生计困难,冯老爹有一夜做梦得到神仙指点:大年三十,金、银、铁三位财神要从他家门前经过,如果将他们抱住便可致富。

  腊月二十九晚上,冯老爹的三个儿子决定分别抱住三位财神。谁料,当三位财神陆续经过门前时,老大、老二因金、银财神威武难挡而吓得不敢上前,所幸老三勇气可嘉,不顾一切地抱住了铁甲神。铁甲神挣扎着跳进了路旁土坑里,再也没有出来。

  天亮后,冯老爹和孩子们挖开土坑,发现里面有许多铁和铁器。此后,冯老爹一家农闲时干起了打铁器的生意,生活越来越好。因冯老爹乐善好施,人们便把村名叫做“冯家铁匠炉村”,后被人简称为“铁炉村”。

  该村孟津梨的栽培历史至今已有数千年,《齐民要术》记载:“广志曰:洛阳北邙,有张公夏梨,味甚甘,海内唯有一树。”民间传说有“贡梨得赏银千两”的故事,清代时,孟津梨已有夏梨、伏梨、平梨、雪梨、五香梨、秋落白、马蹄黄等七个品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孟津梨曾远销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地,赢得了“洛阳金桔”的美誉。

  ■人文自然

  铁炉村位于会盟镇中部,南依邙山,北临黄河,东与小集、西与吕村搭界,全村现有500多户2100人,耕地面积2800多亩。其中,梨树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其余多以蔬菜种植为主。

  近年来,随着孟津梨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村民种植梨树的热情日益高涨,铁炉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梨树村”。

  ■今日铁炉村

  自20世纪90年代起,会盟镇政府把做大做强孟津梨这一名优特产作为发展目标后,孟津梨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眼下,在铁炉村的辐射带动下,吕村、双槐、李庄等村正成为孟津梨的重要供给区,一拨拨村民凭借梨树这一“摇钱树”,走上了致富快车道。

  70岁的张轩是铁炉村的一名老种植户,自1994年与梨树结缘之后,他见证了这些年孟津梨从小户种植到规模发展的过程。张轩说,铁炉村除了拥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等地理条件的优势外,还有村民世代种梨的习惯。在20世纪90年代初,村民种梨并不是一项主业,而是在满足自需之外贴补家用的一种途径,但是铁炉村盛产的酥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

  张轩说,1994年,镇政府为鼓励村民栽种梨树,带领大家到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实地考察当地的苹果种植。后来,村民意识到栽种梨树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不少人从传统的农作物耕种转向了果树种植。张轩家的5亩耕地也变为栽有近300棵梨树的梨园。

  铁炉村的“种梨热”在实现小规模起步之后,受技术水平低、销售不规范、散户自产自销等因素影响,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品种单一、销售价格不稳定等情况。

  为了让孟津梨形成品牌效应,避免恶意竞价带来的影响,1998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铁炉村成立了该县第一家梨果合作社,村民过去的自产自销模式发生了实质性改变。

  铁炉村党支部书记吕江霞说,除了发展本地品种外,镇政府借助合作社将种梨户统一起来,并通过相关部门为该村引进了日本的新高、幸水、丰水等多个梨树品种。在外聘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村民不仅学会了丰产棚架栽培技术,还利用嫁接、梨果套袋、人工授粉等技术,让梨树产果更大更饱满。

  张轩说,过去,他家的5亩梨树产量在年景好时也就两三千斤,现在年产量基本在8000斤左右,梨果从过去单个重约半斤变为两三斤。

  为了让孟津梨形成品牌效应,2005年前后,镇政府在铁炉、吕村、双槐、李庄四个村尝试建立孟津梨产业发展联合党支部,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会盟镇孟津梨发展协会。四个村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形成了“联合党支部+协会+大户+农户”的种植模式,有效改变了农户小生产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不利局面,并对孟津梨实行统一包装,在市场上叫响了品牌。

  “现在我们的梨根本不愁销路,每年中秋节前后,上门收购的客商络绎不绝,村民只需要带着他们去梨园选梨、现场摘梨就行。”张轩笑着说。

  记者 张喜逢 特约记者 郑战波 文/图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