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点评三大热点问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7 月 24 日 星期    【打印】  
专家解读教育“十二五”规划
点评三大热点问题
  日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确立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在“主要目标”中细化了教育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在50%以上,基本实现远程教育班班通,实现县(市)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城乡之间和东中西部之间教育发展差距显著缩小”。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服务”和“落实”是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核心。

  热点一

  高招改革

  《规划》在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了新举措,提出“开展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改革,实行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方式”。“实际上,高考改革之难不在考试而在录取,《规划》对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多元录取’作了细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认为,这一政策透露出的信息是侧重能力分类而非成绩分类。

  同时,《规划》进一步明确“有条件地区可对部分科目开展一年多次考试和社会化考试的试点,并从本科层次扩大到非全日制研究生层次”。

  曾天山表示,“一年多次考试”相对我国长期以来的“高考只有一回搏”是很大改变,对考生而言意味着有了多次机会。这个政策其实已经有所实施,如实行春夏两次高考。目前春季高考不受青睐,其中招生学校质量不高和工作量大是主要原因。“一年多次考试”的改革方向是应当肯定的,但必须具备完善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和社会化考试方式。

  热点二

  异地高考

  《规划》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权利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明确将进城务工人员的义务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二是提出到“十二五”时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比例在85%以上”;三是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开了口子,如鼓励各地采取发放培训券等形式进行教育。

  《规划》推动了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这就说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实现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愿望。”曾天山说,目前,天津、福建、海南、河北、陕西、安徽等省市正在积极探索解决随迁子女的异地中考升学问题,山东、福建等省相继出台了异地高考试点方案。

  不过,解决这一问题非常困难:一是难在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统筹,二是难在学校布局与城市人口管理的统筹,三是难在当地居民升学利益和流入人员升学利益的统筹。异地高考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理论和实际存在一定落差,应该积极稳妥、合理有序地突破解决。

  热点三

  研究生培养

  《规划》对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提出了改革举措,在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础上,上升为“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其中改革要点是:有序推进学科设置权下放,取消对研究生院设置的行政审批,优化研究生培养的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探索科教结合、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面向重大科技专项需求,开展工程博士培养试点,逐步形成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均衡发展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曾天山介绍,1981年1月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化、正规化和现代化的开端。20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先后经历了快速扩大、缩减式发展、稳步发展和积极发展等阶段,但研究生教育结构和质量问题日益凸显,难以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规划推出的举措,符合国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潮流,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要求。“希望国家优化研究生层次结构,适当控制博士生招生规模,尤其是控制新增博士点的数量,防止学历贬值。”曾天山说。

  (据《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异地高考破冰

  焦点问题待解  

  全国异地高考即将破冰,但异地高考的门槛如何设置、如何兼顾本地户籍考生的正当权益、实施的时间等焦点问题仍需要明晰的答案。

  异地高考涉及城市承载力和多方利益

  2012年3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并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关于异地高考的问题,教育部正鼓励各地尽快推进,现在到最后的冲刺阶段了。  

  教育部一直在进行高考改革方案的拟订。2010年底,国家教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调研,16个专题中包括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办法”。事实上,高考改革方案包括考试、评价、招生等多方面的内容,非户籍考生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只是其中一部分。

  据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相关专题调研的一位教育界人士透露,这一部分内容已经讨论过多次,也是讨论最深入、情况最复杂、耗时最长的一部分内容。地方政府担心的是,一旦放开高考政策,会给当地带来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并造成较大的人口压力。

  也有人提出,如果恢复高考统一命题,异地高考就会名存实亡。但是“统一考试”并不可行,目前有16个省份进行自主命题,其中一部分省份由于自身力量问题,难以保证持续的高质量,明确表示愿意回归统一考试;可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自主命题多年,强调多样性和特色,不愿回归统一命题。

  异地高考门槛有多高,如何防止投机

  许多人担心异地高考政策一旦出台,会引发很多“投机者”奔赴“低分地带”,甚至引发新一轮的“高考移民”。因此,异地高考放开多大程度,门槛多高成为最集中的两个焦点。

  袁贵仁曾经透露,门槛设置应该考量下列因素:流动人口在输入地的居住时间长短、纳税情况以及随迁子女在输入地的教育完整性。

  有京籍家长在网上建议,允许外地户籍学生在京参加高考的条件为:学生有在北京就读小学到高中的完整学籍证明;父母必须有10年以上的北京工龄,包括社保和工资纳税证明(不能补缴);有住所证明,要求有房产证或者10年以上租房证明(有街道办事处和6人以上本地邻居证明以及信件邮戳证明)等。

  在京籍家长聚集的E度论坛网上,有人这样发问:“什么是父母有‘工作’,谁来界定?连续纳税、固定住房,这些要求由哪个部门来审核,会不会又催生出一个办各种手续的黑色链条?”

  教育部有关人士认为,这也是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把连续学籍的期限合理拉长,就会扼制一部分投机行为,关键是要尽快出台政策,否则永远迈不出第一步。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