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六)这条路子,与河南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一脉相承。
几十年一路风雨兼程,河南发展的每一个节点,都有探索留下的鲜明足迹:
冲出农业的藩篱——
穷则思变。苦够了,穷怕了,再也不想这样活!20世纪80年代,河南人奏响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春之声”。
架起工农业的桥梁——
“为什么不把原粮加工成食品,让全国人都吃河南粮?”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省长李长春这样发问。新思维打开新局面。河南“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两篇文章联起做,两道难题一起解”,“工农业二十面红旗”迎风招展,“十八罗汉闹中原”红红火火……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提前6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开辟中原崛起“三化”途径——
进入新世纪,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提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构想,并把加快“三化”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东引西进、构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等战略相继推出。河南工业实现“惊人一跃”,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粮食连年增产,“天下粮仓”、“国人厨房”实至名归,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确立“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来到新阶段,在加快“两大跨越”、“两大建设”的基础上,河南省委审时度势,推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务实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科学发展定位越来越清晰,经济社会发展中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越来越凸显。
(七)这条路子,持续着探索的历史脉动。
这一届河南省委凝聚亿万中原人民的聪明智慧,对以往历届省委的探索成果持续、延伸、拓展、深化。
“两不牺牲”,紧扣科学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三个“新型”,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
一个“引领”,致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三化”协调,架起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之间融会贯通的金桥。
一个转变,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抓住了发展的决策之源、执行之力、落实之基。
方式一转天地宽。继承中创新,持续中提升,河南走出了一脉相承、因时而变的发展之路,一步一个台阶,迈向了“三化”协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八)这条路子,与基层干部群众生动鲜活的探索息息相通。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而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萌生于中原村落里的变化,带着新鲜的泥土味儿,来到时代的聚光灯下——
豫北的新乡县古固寨镇新型农村社区,“占地不多功能多,造价不高品位高”,绿树掩映别墅,花木簇拥厂房,农民就地变成产业工人;
豫南的舞钢市张庄社区,村民“一户一宅、一处一景”的“新豫派”小楼依山傍水,村民喜领产权证,从此成为“有产者”;
豫东的沈丘县老城镇西关村,实施“城建靓村、商贸活村、工业兴村、农业稳村”,农民“在社区消费,过城里人生活”;
豫西的孟津县姚凹村,打破村组界限盖起“高档社区”,开始尝试“农转非”,让村民既拿农业补贴又享受市民福利。
于无声处,风起云涌。
农民有需求,政府来推动。如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涌现出城镇带动型、公共服务引导型、重大项目推动型等模式。
黄河两岸,到处萌动着基层干部群众无穷无尽的探索实践,描绘着具有田园风光新社区的壮美画卷。
(九)这条路子,回应着探索的基层呼声。
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对基层丰富实践的发现、总结、提炼、升华。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河南发展之路的“点睛”之笔。以其为“抓手”和“突破口”,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之路产生“质的飞跃”——
它以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农村,实现就业不离乡,安置不离家,就地城镇化;
它创新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土地流转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工业发展形成强劲的推动,对农业结构进行重大的调整,对农村生活引发深刻的变化,对农民身份带来历史性的转变。
“两不牺牲”与“三个新型”、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城市繁荣与乡村进步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引领更有力,主导更强劲,基础更坚实,“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迈向新高度。
(十)探索推动发展,也深刻触动着我们的思想观念。
探索,最锐利的武器是解放思想。
走自己的路,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向前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新变化、新实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启动新思维的“开关”、找到新方法的“钥匙”、打开新通道的“钻头”。只有观念的转变,才有探索的突破,也才有发展方式的转变。
探索,最重要的标准是实事求是。
走自己的路,需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样才能保持探索的正确方向。让主观思想和工作决策符合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思想和行动才能跟得上实践的需要,最终用发展的实效,检验探索的成效。
探索,最可贵的品质是重在持续。
走自己的路,就要盯住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推动事物从量变到质变。方向认准了,路子找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前走,不僵化、不停滞,不折腾、不懈怠,信心百倍地去战胜困难和挑战,以探索的持续确保发展的持续。
探索,最有力的支持是包容理解。
走自己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要努力少走或不走弯路,也要允许挫折失误。宽容比掌声更重要,机制比奖赏更管用。
(十一)探索即转变,转变促探索。
我们的路子,源自与时俱进的探索,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果。
破解城乡二元的沉疴痼疾,是一个“大手术”;“两不三新”三化协调,是一个“大工程”。先行先试,关键是领导方式早转快转,在转中探,在探中转。
(十二)有一种责任叫担当。探索,就要敢为人先。
我们走的这条路子,世上没有先例可援。有些国家“羊吃人”的历史触目惊心,有些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贫民窟”如影随形。而国内沿海地区占得地缘、政策、人力等条件的先机,一些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牺牲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无法效仿……
用“三化”协调消弭城乡二元分割的河南智慧,不仅改变亿万河南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为破解现代城市化难题提供一份独特的启迪。
“志高者意必远”。充分认识这场探索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增强探索的自觉性、坚定性。
(十三)有一种遵循叫规律。探索,就要合律而动。
我们走的这条路子,既面临着各种新课题、新问题、新矛盾,也蕴藏着破解矛盾的规律性要求,需要我们去认识、把握、运用。
遵循市场规律,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遵循区域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主动对接、积极融入;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实施产区互动、三产协调;遵循社会管理规律,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等等。
遵循规律是科学行动,违背规律必栽跟头。一切按客观规律办,增强探索的针对性、科学性。
(十四)有一种精神叫无畏。探索,就要克难攻坚。
我们走的这条路子,是“深水区”的决战。
比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土地流转、耕地占补平衡等管理制度如何衔接?如何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如何更好地保障进社区农民稳定就业?……遇上“拦路虎”,需要真“武松”。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行,非常之行方奏非常之效。
鼓足勇气,知难而进,增强探索的深入性、突破性。
(十五)有一种力量叫民心。探索,就要依靠群众。
我们走的这条路子,是造福中原人民的德政。靠少数人坐在屋子里冥思苦想,往往“山重水复疑无路”;迈开双脚到群众中求教问计,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不能因为前进中出现些问题就怀疑探索方向,但也绝不能以“探索”为借口,对群众的情绪、意见视而不见或掉以轻心。
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增强探索的实践性、人民性。
(十六)登攀者把高山当成超越自我的良机,航海家把远洋视作大显身手的舞台。
切莫有拈轻怕重、得过且过的惰气,多一些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的志气;
切莫有温室花朵、不堪风霜的娇气,多一些踏平坎坷、舍我其谁的豪气;
切莫有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暮气,多一些蓬勃昂扬、矢志进取的朝气;
切莫有徘徊观望、畏首畏尾的懦气,多一些先思先谋、率先突破的锐气;
切莫有随波逐流、大轰大嗡的俗气,多一些遵循规律、巧破难题的才气;
切莫有投机钻营、捞取私利的邪气,多一些克己奉公、鞠躬为民的正气。
(十七)折得东风第一枝,报与桃李遍地开。
探索是艰辛的,探索是光荣的,无限风光在险峰。
探索无止境,我们正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