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初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一生最显著的功绩就是代周成王摄政当国,平定管蔡武庚之乱,营建新都洛邑,制礼作乐。
在商周时,周公曾辅助武王伐商,建立周王朝。不久,周武王病死,其子周成王姬诵幼年继位,周公遂担当起代周成王摄政的重任。受封于东方、监视纣王之子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对周公的行为十分不满,制造谣言说周公当政是想篡夺王位。不少人也有同样的看法,众人之词使周成王对周公产生了猜忌。周公反复耐心地解释,取得了朝中重臣的理解和信任,稳定了最高统治层。但是,管叔、蔡叔等人不善罢甘休,他们与武庚等人勾结,发动了叛乱。
面对叛乱,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就是用占卜的方法传达上天的旨意,说上天会帮助我们打败叛军。随后他又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以优厚条件收买一些殷商奴隶主贵族做内应。经过长期的艰苦作战,武庚和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
通过平叛,周公稳定了周朝的统治,他感到国都宗周(即镐京,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偏居西北,不利于统治,于是,决心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邑。他亲自到洛邑考察,之后开始大规模营造新都,当年十二月新都落成,接着周朝迁都于此。洛邑由周王城和成周城组成,周王城是周王居住及处理政务之城;成周城则更多具有军事作用,殷商奴隶主贵族就被安置于此,受军队监控。洛邑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周公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他在洛邑期间制礼作乐,其主要目的是更好地维护周朝的统治。为此,周公融合夏商的礼乐制度,并结合自己家族原有的制度,重新制定一套区别君臣、上下、父子、贵贱、亲疏的礼制及其他典章制度。后来,孔子对周公的礼乐制度加以总结,从而形成儒学经典,并影响中国几千年。周公是儒家思想的开先河者。
周公摄政七年后,周成王逐渐长大,周公遂还政于周成王。由于周公践行了诺言,故成为后世摄政者的楷模,为历代所颂扬。
(资料提供: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