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圜钱: 战国中期广铸行 天圆地方蕴意深
吕祖庙: 邙岭留胜迹 洞天藏清幽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8 月 2 日 星期    【打印】  
圜钱: 战国中期广铸行 天圆地方蕴意深
记者 李迎博 文/图
在洛龙区安乐镇董庄村出土的战国时期“垣”字圜钱。
“西周”字圜钱由西周铸行,面文“西周”,背面平素。
“文信”字圜钱,面文“文信·行”。其中,“文信”是秦相吕不韦的封号,说明此钱为吕不韦所铸;“行”为吉语,有赐用、流行之意。
    核心提示

    圜(huán)钱是战国中期产生的一种新型铸币,属于我国先秦时期四大铸币体系之一。最早的圜钱产生于魏国,因其为圆形有孔,大小适宜,便于流通,很快便在各国流行起来,最终成为秦国统一六国后的主要铸币形式。圜钱的形制由纺轮和玉璧演变而来,有天圆地方的蕴意。

    1    战国中期始于魏

    魏国是战国早中期政治、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国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战国中期率先铸行圆形圆孔的圜钱。因这种钱币大小适宜,便于携带,很快便在各国流通。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受魏国圜钱的影响也开始铸行圜钱,并大量使用。

    圜钱有两大类:一类圆形圆孔,形制较大,钱面略鼓;另一类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洛阳出土的圜钱主要为周、魏、秦、燕等国铸行,其中有的圜钱数量极少,弥足珍贵。1976年,在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南部的战国粮仓62号仓窖遗址内,考古工作者发掘有“垣”(yuán)字、“安臧”字圜钱共计48枚。这一重要发现为研究战国时期各种金属铸币的铸行情况,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2    取式于璧易流通

    一般认为,圜钱取式于玉璧,玉璧则是由纺轮演变而来的。那么,圜钱是怎样由纺轮和玉璧演变而来的呢?

    市文物管理局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蔡运章认为,圜钱由玉璧演变而来,可从多方面证明。

    圜钱与玉璧不但形状相似,而且两者蕴意也有相同之处。我国古代以珠玉为货币,珠玉是商品交换的重要等价物,但因其价格昂贵、数量稀少,只能在进行大宗交易时使用,或者作为士大夫赏赐别人和互相馈赠的礼物,很难在庶民中广泛流通。因此,到了战国时期,人们仿照玉璧的形制,铸造了能在庶民中流通的金属货币圜钱。

    我们知道,先秦四大铸币体系中的铲币是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那么,由玉璧演变而来的圜钱,是否也与生产工具有关呢?

    “答案是肯定的。”蔡运章说,纺织品的出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纺轮则是原始人类纺织葛布、毛、线的重要工具。考古资料表明,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就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陶纺轮,这些纺轮与玉璧的形制极为相似,许多纺轮上的图案还有着特别的意义。

    3    圆孔方孔蕴意异

    也许不少人认为,圜钱上的穿孔肯定是为了穿系方便。蔡运章介绍,其实圜钱上的穿孔如同玉璧上的孔一样,并非仅仅是为了穿系方便,而有其特殊含义。

    圜的本义指天体。原始先民因缺乏流体力学的知识,看到水流淌时因河床地貌的原因而形成旋涡,有时旋涡在转动时中心会隐现一圆孔。早期的朦胧观念使古人看到旋涡中的圆孔便将其想象成万物出入之门,因此,象征天体的纺轮、玉璧和圆形圆孔圜钱中的孔,就自然成为《老子》第一章中所谓“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而圆形方孔圜钱则是战国晚期天圆地方观念的产物。西晋人鲁褒所作的《钱神论》说:“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这是说外圆内方的铜钱是天地的象征物。《吕氏春秋·圜道》中也提到:“天道圜,地道方……故曰天道圜。”可见,古人认为天地是万物的本源。圆形方孔的圜钱外圆像天,内方似地,不但有“天圆地方”的哲学内涵,而且也有“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的吉祥意义。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