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悬梁刺股: 孙敬苏秦苦读书 发愤图强成大事
来中京 重阳题壁怪诗
赴山东 全真聚齐“七真”
谈古论今话通礼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2 年 8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谈古论今话通礼
□寇北锁
    通礼是日常所行之礼,也叫生活礼。人与人之间难免交往,日常相处有一套常规的待人接物习俗,合之,则显得彬彬有礼,谓之懂礼貌、有教养;反之,则行为不恭,谓之不懂礼貌、少家失教。它直接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与社会风气的善恶,是绝对马虎不得的。

    民间通礼,主要有四种:

    一、相见礼。古时人们相见,通行拱手作揖礼和叩拜礼。有人说拱手礼就是作揖礼,其实不然。拱手礼是行礼者右手在里,左手在外,合拢作握拳状,上举高不过鼻(过鼻则障目),前后摆动并配合口中礼貌用语。初见和离别均可用此礼。它沿袭至今,仍常为人们所喜用。

    作揖礼俗称作揖,是行礼者拱手后从上到下、弯腰下行一揖到脚,再行上拱,才算作揖。女子相见行礼,左手在里,右手在外,两手紧贴右腹,双腿微屈数下,俗称“拜拜”,为见面礼。

    叩拜礼俗称“磕头”,是晚辈拜见长辈、婚丧礼仪所行之大礼,一般与作揖礼配合进行。

    叩拜礼分为以下几种:1.叩头,即直接跪下磕头。2.一拜一叩,即作一个揖,磕一个头。3.一拜三叩。4.懒四叩,即作一个揖,磕四个头。5.三拜九叩,即作一个揖,磕三个头,站起再作揖跪下,反复三次,是最重要的叩拜礼。女的则只叩头而已。

    《河南新志》载:“民国元年八月十七日,公布新礼制:男子礼为脱帽鞠躬……妇女礼同而不脱帽。”从此,人们在重大活动时行三鞠躬礼,日常行一鞠躬礼,学生见老师行举手礼。

    20世纪50年代,城乡流行握手礼。20世纪80年代,人们见面一般点头问好。民间则根据场合和需要,因需而定行新旧礼。

    礼貌用语也颇重要。“先生”、“女士”原为尊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同志”,改革开放后,原称谓又恢复使用。“早安、晚安、您好、再见”等则长时通行。

    二、借还礼。俗话说“家有万贯,也有一时不便”,向人借钱、借物是常有的事。《弟子规》从小就教导人,“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借方常以商量口气相求。被借方也要礼貌相待,无时说“对不起”,有时忙借给。借方还物时,为表谢意,常多还一些,谓之“借少还多”。洛阳的民风是淳朴的。

    洛阳有个独特风俗,即借药锅不还。当主家用时,借者须在药锅内放些米面还给主家,违者谓不吉利。生炉子时换蜂窝煤不拿旺火煤而拿烧乏的,以示不沾人光,均是厚道之举。

    三、来往礼。与亲戚朋友来往,洛阳民间叫“串亲戚”、“瞧朋友”。俗语说“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人们来往走动,一般不宜空手,多根据情况而带礼品。新中国成立前,人们生活多不富裕,行礼较轻,一般十个锅盔用铁棍带绳一穿,或十根破鞋底子麻糖两头用绳子一捆,拎着就算一份礼了。当然,厚重的礼也有。当时点心分粗细,老城商场多售粗点心,用黄草纸一包,上面盖个红商标一捆是份薄礼。合盛栈等铺卖细点心,装在长方木盒内,上面木板盖向内一插,再盖上红商标纸,算份厚礼。另外,人们还要依据是喜事还是丧事而行礼,随时代风尚而有别。

    怎样到亲友家做客,古人自幼就注意教导后代,如“衣贵洁,不贵华”,“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不要踩门槛),勿跛倚(站不斜靠),勿箕踞(不要张开双腿坐),勿摇髀(不要大腿乱摆)”,“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主人待客,也颇礼貌,迅速放下手中物,城里让坐、上烟、沏茶;农村多打荷包蛋待客,谓之“喝茶”。待主客双方寒暄已毕,谈了正事,客人离座告别,连说“打扰”或“谢谢”。主人送客至门口,客让“留步”,主言“礼当”,然后互道“再见”或“后会有期”。主客均文质彬彬,此洛阳来往待客之美俗也。

    四、恭让礼。俗话说“让人是一礼”,洛阳民间自古讲究礼让,遵循长幼有序、尊老敬长的礼仪,对长老不恭的人,就会被斥之为“不知老少”。《弟子规》讲,“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些都成为箴言良俗在民间流传。时代发展至今,虽生活条件与前有异,但恭让的习俗仍在。我国前有古训可循,今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约束,加之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礼让之风必然能够良性发展。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