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文 体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省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赛明日在洛开赛
杭州游泳长盛模式揭秘
刘翔回家
3名几内亚运动员奥运会后伦敦“失踪”
话剧《恋爱的犀牛》实现单剧千场演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8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从罗雪娟到孙杨、叶诗文
杭州游泳长盛模式揭秘
伦敦奥运会上,孙杨夺得中国男子游泳首枚奥运金牌。(新华社发)
    核心提示

    从当年独领风骚的“蛙后”罗雪娟,到如今在伦敦刮起中国旋风的后起之秀孙杨、叶诗文,这些来自杭州的奥运冠军堪称中国泳军的代表人物。

    几十年来,杭州游泳队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世界冠军、亚运会冠军以及全国冠军30多名。深厚的群众基础、举国体制下的“俱乐部”竞争模式、持续性的教练培养格局是杭州游泳这些年长盛不衰的奥秘。

    1“金字塔”择优选材

    “从运动员的招生、培训到严格的筛选、训练各环节,杭州游泳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金字塔’型方法。多渠道的生源、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大规模的培训和布局以及高流动性的择优选材,促成杭州游泳培训塔基宽厚的‘金字塔’型结构。”杭州市体育局局长赵荣福说。

    据赵荣福介绍,杭州市队、区(县)市队、传统体育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层层“拉网”式初选,选材深入杭城大多数的幼儿园和小学。其中,市队每年在各学校、幼儿园适龄学生中初选约3000人进行初级培训,再从中选出约350人充实到训练队伍中去,常年在训人数保持在1200名以上。

    “确保塔基宽厚的同时,还要抓尖抓优、快速吐纳,确保塔尖优势。”赵荣福说,“以陈经纶体育学校游泳队为例,每100名初选新招学员,经反复筛选,一年后保留吸纳进入市队专业培训队伍的通常不超过30人。正是保持这种高流动性的方式,才保障了训练队伍的尖优品质,不断提升整体水平。”

    2 全民游泳氛围形成

    在杭州市体育局训练竞赛处处长李奇看来,杭州游泳之所以能够形成“金字塔”结构,还在于杭州游泳将“为国争光”和“培养终身体育观念”相结合,营造了全民游泳的氛围。

    目前,杭州全市游泳运动参与率为30%以上。作为一项基本求生技能,自游泳加入杭州中考体育考核项目后,更激发了中小学生学习游泳的热情,同时也引起了家长的重视。

    在陈经纶体校游泳馆门口,一位姓李的家长说:“游泳是最基本的求生技能,无论孩子能否被教练选中进行专业培训,至少能够强身健体和自我保护,所以我每天都坚持送他来学习游泳。”

    上升到竞训体系,杭州市目前有3支主要队伍。3支队伍平时的选材、训练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队员需要通过公平竞争,角逐代表杭州市出征上级赛事的资格,由此形成了独立招生、独立培养、全过程竞争、类似于欧美国家的“俱乐部”模式。

    同时,这3支队伍又共同服从市体育局的宏观管理,接受指导和帮助,服从训练布局的调配,依靠财政经费的保障,无偿使用国有体育场馆。

    李奇说:“在市队三强的引领和杭州游泳运动的高水平刺激下,游泳正成为杭州最热门的体育项目。全市222家经营性体育场所中,大部分游泳场馆均开设游泳技能培训课程。杭州的北山幼儿园、保俶塔实验学校等将游泳列为特色课程,要求无特殊原因必须掌握游泳技能。这样的格局看起来就好比全市拥有3个大‘俱乐部’、若干个中等规模‘俱乐部’以及多个小‘俱乐部’,而他们之间既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又包含自下而上的输送关系。”

    赵荣福说:“杭州游泳训练的格局是在我国体育训练举国体制框架内进行管理模式的适度改良后的成果。既吸取了欧美国家完全由社会承担的俱乐部训练体制的长处,又能适应举国体制的大格局,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可控良性竞争格局。”

    3 教练员传帮带良性竞争

    此外,教练员在运动员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是体育进步的关键。杭州市为3支市队都安排了高水平教练作为总教练,总教练下又设若干主教练和助理教练。

    李奇说:“与其他地方的体育训练队不一样,杭州市游泳队的教练都是纵向带队,不区分年龄、性别。这使教练员工作更具持续性,更具公平性、可比性,既保护了教练员的事业心,又激发了教练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有极强的凝聚力,使教练员共同为本单位游泳队成绩负责,为本单位游泳队成绩而战。”

    李奇介绍,目前,杭州市游泳队共有在编教练14名,其中包括国家级教练3名、高级教练2名,另有助理教练30多名。他们熟知国内外泳坛格局和信息,对游泳新技术、训练新手段非常了解,形成了传帮带以及良性的竞争格局。

    赵荣福说:“杭州市游泳队不但向上级单位‘送苗’,还‘扶苗’。由于启蒙教练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比较了解,向上级单位输送运动员后,教练员会主动和上一级教练保持联系,参与制订培养方案,保证运动员训练的可持续性。” (据新华社)

    延伸阅读

    中国民众金牌情结正悄然变化

    他们依然希望本国选手站上最高领奖台,但不会苛求运动员必须摘金为国争光;他们会为最后的胜利者尽情欢呼,但也会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失败的“英雄”;他们每天早上还是习惯性地浏览奖牌榜,但对排名的升降已不那么在乎……当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上创下51金高居金牌榜首的辉煌后,中国民众的金牌情结已悄然发生变化。

    回顾伦敦奥运会历程,大家的目光、火热的舆论始终围绕一些与金牌不直接相关的题目:举重运动员吴景彪失金后的痛哭、媒体对周俊道歉、女子羽双被取消比赛资格、刘翔受伤单脚跳向终点以及菲尔普斯完美落幕、丘索维金娜为儿筹钱治病六次征战奥运等。

    今年奥运话题热闹且戏剧化,主旋律是人性、人情、奥运精神,至于像“中国金牌数量能否超过美国”等话题,网民的讨论似乎也并不积极。就吴景彪失金道歉一事,当吴景彪发微博谢罪,大部分民众跟帖反问“何错之有”,从另一面折射出金牌情结已悄悄淡化。

    伦敦奥运会开幕不久,“环球网”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42.3%的网友表示自己对中国奥运金牌数量“越来越不在意”,而“越来越在意”的仅有3%,四成网友则称自己“一直比较在意”。

    成都体育学院教授郝勤认为,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中国民众对金牌的渴望程度还是较高的,一是东道主情结,二是中国百姓想利用“百年奥运”的机会,摆脱100多年前清朝末期以来外国人眼中“东亚病夫”的形象。这里有历史根源,具有一种民族情感。“但北京奥运会后,老百姓的体育观开始向体育‘本身’回归,体育不是只有金牌,体育更重要的功能是健身、娱乐和教育。”他说。

    伦敦奥运会结束了,国内媒体与民众将关注点从场内转移到场外,针对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展开讨论。不少人认为,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中,体育基础公共资源无法满足人民健身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中国体育应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比例,“应该建立更广义的‘举国体制’。”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