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黄芩长势。 |
|
■往事如烟
据说,汉代时,人们开始利用黄河向两京漕运物资。由于小浪底水流太急,载满货物的船只在通过小浪底前要搬下一部分货物,暂时存放在官仓中。减载后的船只由纤夫逆流拉到新安的官仓——盐仓,在此再搬下一部分货物暂时储存。之后,船只才能通过水流更加湍急的“八里胡同”,这是黄河穿越山岭倾注到华北平原的最后一道峡谷。一船货物要经过四五次往返,才能运抵三门峡,之后再通过陆路、水路运往长安。“仓头”便因是盐仓所在地而得名。
这一说法随后得到了证实。1998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新安县仓头乡(2009年12月撤乡建镇)盐东村发现一处汉代大型仓储遗址。该遗址距黄河不到600米,距离“八里胡同”只有13公里,整体呈长方形,南北长179米,东西宽29米,由城垣、函道、柱础石和路面等组成。城垣内的空间被墙壁分成3个单元,其中出土的遗物多为泥制灰陶板瓦、筒瓦和正面印有篆体“关”字的瓦当。其形制与汉代长安城内的武器库、同时期渭河南岸的大型粮仓——京师仓相似,具有仓储转运和军事守备的双重作用。
■人文自然
仓头镇位于新安县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著名的万山湖鹰嘴山风景区。S314旅游专线、磁(涧)五(头)仓(头)路、仓(头)鹰(嘴山)路贯穿全境,交通方便。全镇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63平方公里,辖21个村2.8万余人。
仓头镇曾先后获得 “省级园林乡镇”、“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卫生镇”等称号。
■今日张村
从仓头镇政府开车约5分钟便到达张村。沿村里水泥路开出没多远,两边豁然开朗,满眼是矮矮的绿草丛,远看枝叶细密,零星点缀些紫色小花。随行的镇干部说:“这就是黄芩,张村人的致富法宝。”黄芩是一种中药材,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的功效,可治疗多种疾病,需求非常广泛。
张村村委主任王保伟说,找准这一致富途径,是张村人多年尝试的结果。该村土地属丘陵旱地,之前一直种植粮食作物,收成一般。2003年,在镇干部和村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部分村民从山西引进丹参、黄芩、柴胡等多种药材开始种植,当时种植面积约1000亩。
后来,由于土地条件限制、收成难保证、行情不稳定等原因,除黄芩外的其他几种中药材陆续被淘汰。2009年,村里决定专心发展并大力推广黄芩种植。张村当年发展黄芩约1800亩。全村2010年又发展黄芩1500亩,今年又新增1300亩。“全村5000多亩耕地,除去易积水不能种植的沟地,剩下的已经全是黄芩了。”王保伟说,全村826户3500多口人,家家户户种黄芩,最多的有120亩,最少的也有3亩。
黄芩在每年7月种植,隔年10月后收获,两年一茬。黄芩十分耐旱,适合丘陵土地种植,生长期内只需追施一遍化肥,除两次杂草,便于操作管理。王保伟说,黄芩不光种着省事,收着也容易。每年收获季节,各地药商便会上门收购。村民们也不用下地收获。往往是药商上门,看中哪块地,谈好价钱,直接找割秧机把地面上的枝叶割掉,然后再找村里的出药机下地出药。很快,黄芩根就在地里整齐地“躺”成一排排,药商自己或者雇人拿着麻袋在地里拾。张村的黄芩根大部分销往山西、安徽、陕西等地。收获季节,一天能有几十拨人前来收购,各药厂也会不断电话咨询,产品供不应求。
为了鼓励连片种植,镇政府采取土地流转方式,以公司为单位进行转包,并拿出2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奖励补贴,通过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逐步实现张村中药材种植的公司化运作模式,有效降低了村民种植中药材的风险,保障了药农利益。
村民们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种一茬黄芩,1亩地种子花费300元,化肥120元,机收费用100元,减去镇、村给的290元的种植补贴,成本只有200多元。每亩地可收获黄芩湿根1200公斤左右,按照5.6元/公斤的价格来算,一亩地可净收入6000多元。
而张村人还有更高的追求。去年,村委会组织10户村民投资500万元,组建了新安县福金药材有限公司,对黄芩根进行深加工,从中提取黄芩苷,并与外地科研院所和药品加工厂建立合作关系,达成了订单生产意向,今年10月便可投产。生产1公斤黄芩苷需要湿根原料21公斤,而每吨黄芩苷的市场价格为21万元。该公司生产线每天可加工黄芩湿根1400公斤,收益非常可观。
记者 石蕴璞 见习记者 武怡晗
特约记者 刘功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