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曾任东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老子一生阅读了大量图书,谙熟掌故和礼制。晚年,他看到社会混乱,遂弃官出走,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在函谷关,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因此成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被道家奉为“始祖”。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简练、含蓄的语言,形象地阐述了“道”的形、质与作用,揭示了宇宙本原、本体和生物演化的规律,首创了唯物主义的道家学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老子认为“道”是早于一切客观存在的,其唯物主义思想可见一斑。我们可以说,老子和《道德经》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中最早的唯物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著作,其意义不言而喻。
老子学识渊博,受到人们敬仰,向其求学问道者颇多。先秦典籍也有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的记载。现瀍河回族区东关大街东头还存有古碑,上刻“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就是后人为纪念此事而立的。
汉初,统治者把老子的学说作为治世之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代对老子更加尊崇,皇室尊老子为“先祖”,唐高宗李治还追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并在洛阳建宫祭祀。今洛阳市北邙山之巅的上清宫,就是为纪念老子而建的。
当今,老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资料提供: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