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夏后之裔——匈奴
当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候,匈奴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书上。没有人能弄清他们的祖先是谁,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他们就这样悄然出现了。
后人曾经作了种种考证,希望解开他们的身世之谜,可惜都是白费功夫。最清晰的线索,反倒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要从夏朝的末代王桀讲起。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宠幸一个叫妺喜的女子,把国家弄得一团糟,于是有许多野心勃勃的人起来造反,伟大的商汤就是其中的一位。夏桀后来就死在商汤的手上。他的儿子和老婆们,为逃避商汤的迫害,背井离乡,逃到北方的大漠,跟随牛羊四处漂泊,后来竟繁衍了很多子孙,被战胜他们的商人和后来的周人称为“匈奴”。
他们是蒙古草原上第一支游牧民族。每年冬天临近的时候,他们就离开牧场,骑着骏马,赶着牛羊,四处游荡,直到发现水草。他们虽然没有房屋,但他们有毡帐。聚集的毡帐组成部落,每个部落都分有领地,供人放牧和打猎。
四处流浪的生活,造就了匈奴人的尚武之风。从孩提时开始,他们就拿着小弓,射杀天空的小鸟和地上的田鼠,再长大些,就能射狐狸和兔子,等成年后,就骑上骏马,成为单于的骑兵。他们平常四处放牧,以狩猎为业,一旦有变,就全部入伍,投入战斗。远距离攻击敌人时,他们依靠打猎的弓箭;短兵相接时,则使用切肉剔骨的刀钅延
(chán)(一种铁柄小矛)。打猎的工具就是他们战斗的武器,他们没有城池需要保护,所以也从来不固守在一个地方。仗打得顺利,便勇敢向前;仗打得不妙,就迅速撤回,从不以后退为耻。
尚武的同时是尚力,年轻人是力量的代表,所以,匈奴人推崇年轻力壮的人,而歧视那些老弱病残。
匈奴人还有一个浪漫的风俗:每天清晨的时候,朝着太阳祭拜;到了夜晚,则向月亮祈祷。当月满如盘的时候,才能出兵征讨;当月弯似钩的时候,必须收兵而归。他们也祭拜偶像和祖先,死后有棺椁,以金银衣裘殉葬。但是,他们不起坟墓,也不在葬处植树为标志,更没有正规的葬礼和守孝的礼节。单于去世的时候,常常以亲近的奴仆和妾陪葬,有时多达千人。
匈奴人的长相到底如何?如果阿提拉时代的罗马人没有故意诋毁的话,他们应该是这副模样:中等个头,比欧洲人略矮,但比他们粗壮;宽胸膛,大膀子,四肢健硕,脖子粗壮,圆头颅,小眼睛,扁鼻梁,胡须稀疏,脸部较平。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是黄种人。不过,这已经是越过亚洲、混血过无数次的匈奴人的样子。纯种的匈奴人长什么样呢?不知道。
9
科考·金圣叹(中)
翌年,与金圣叹一同考取童生的俞绪嘉报考拔贡,他甚至将满嘴胡子拔了。
金圣叹见他为了考试连胡子都拔了,于是作诗曰:“未拔拔贡先拔胡,拔贡未拔胡已无。若知拔胡不拔贡,不拔拔贡不拔胡。”
俞绪嘉也不生气,将自己的一番经历告诉金圣叹,请他帮忙解惑。他说他在街边读书时遇到一位老先生,一番对谈后,生出惺惺相惜之感。临分别之际,他请问先生尊姓大名,对方以一首诗告之,思来想去,始终不知谜底。
诗曰:“若探姓氏牛加八,十口亦能成一家。圣门中路无人语,拔贡时节贡再拔。”
“若探姓氏牛加八”,“牛”加“八”为“朱”字,说明此人姓“朱”。
“十口亦能成一家”,“十”与“口”合成一个“古”字,第二个字便是“古”。
“圣门中路无人语”,“圣门”,即夫子庙的大门“大晟门”,“无人语”即“无人曰”,去掉上面的“曰”字,第三个字为“成”。前三句连起来就是“朱、古、成”。
最后一句,“拔贡时节贡再拔”,是说今次拔贡考试他担任主考。
这首诗的意思是,今年拔贡选试的主考官是朱古成,正是俞绪嘉遇到的那位老先生。
结果,这次拔贡考试,俞绪嘉高中,金圣叹名落孙山。
然而,招摇是金圣叹的一贯作风,他因为这次考试出名露脸了。
那次考试流传这样一件事。考卷上面考官将“霈”误写成“沛”,有考生站起来提出疑问。考官应付道:“有‘雨’也是‘霈’,无‘雨’也是‘沛’,自行斟酌即可。”
主考官阅卷时,统一将“霈”视为标准答案,而写“沛”的全部算错。几个考生带头闹考场,以罢考相威胁。
后来,几个带头聚众闹事的考生被抓,金圣叹得知后,想法子演了一出戏。他请那位模棱两可的考官来看戏,自己与另两位考生在台上演戏。
一个考生问:“汉代名相有几位?”金圣叹答:“萧何、曹参、韦贤、平晏。”考生又问:“那唐代名将又有几位?”金圣叹答:“李靖、秦叔宝、薛仁贵、田万春。”考生说:“你前面几个都说对了,只有最后一个‘田万春’答错了。他不姓‘田’,姓‘雷’。”金圣叹不明,辩驳说:“万春明明姓田,怎么会姓雷呢?”
这时,扮做考官的考生上台,金圣叹便问他:“你说万春姓田还是姓雷?”“考官”答:“姓雷。”金圣叹又问:“那有‘雨’字是对的,还是没有‘雨’字是对的?”“考官”答:“有‘雨’也是对,没‘雨’也是对。”
在台下看戏的考官方才如梦初醒,他自觉羞愧,恳请县令将几个被抓的考生放了。经过这件戏弄考官的事情后,金圣叹更加名声大噪。
这是一段戏说野史,然而从这段野史中不难看出,少年醉心功名的金圣叹缘何屡屡在考场上“笔出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