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为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
听一个做生物研究的朋友说,他女儿从小就喜欢黏着他,而他又非常忙,回家也要阅读文献、写文章等。他女儿为了能和他在一起,每当他在书房的时候,她便待在他的身边看书。以至于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女儿已经读了大量生物方面的书,并喜欢上了生物这门学科。高二的时候,她在全国生物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
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寻找模仿的对象,作为接触最多的、也是最亲近的人,父母便成了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
女儿小时候,我和先生都非常忙,但当闲下来时,我们都喜欢读书。女儿看到我们都在读书,便依样学样,作业做完以后,也捧本书来读。
对孩子来说,家庭的氛围非常关键。父母为他营造的是阅读的氛围,他就可能喜欢上阅读;父母为他营造的是看电视的氛围,他就可能喜欢看电视。如果养成了好习惯,孩子终生受益,而养成了不好的习惯,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即使花费很大的力气也不一定有效。
要创建学习型家庭,我觉得首先应该创建阅读型家庭。如果家长引导孩子一星期读一本书的话,孩子一年就可以读50多本书。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如果他所读的书是平均每本一万字的话,那他每年的阅读量就有50多万字。如果孩子阅读的书籍包罗万象,那么这个孩子的知识想不渊博都难,写作文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太困难。
如果爸爸在单位忙工作,妈妈在家里做家务,那又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虽然大家都没看书,但孩子感觉爸爸妈妈是积极向上的,都在努力做自己的事情。那种精神力量,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鼓舞,孩子也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事实上,我家许多时候都是这个样子,但是当我们都有空的时候,更愿意为孩子做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家里能有读书的氛围固然非常好,但是,许多家庭可能没有条件,更多的是父母没有培养孩子阅读的意识。
据统计,我国每年人均阅读量仅4.5本书。在世界各国中,以色列人读书最多,年均每人读书64本;俄罗斯第二,年均每人读书55本;美国也正在实施年均每人读书50本的计划。中国年均每人阅读量这么低,应该也跟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的阅读意识有关吧。
现在的考试不像前些年只考课本内容,而是要求越来越宽的知识面和越来越活的思路,而阅读量相对少的孩子显然就不占优势了。让人更加担忧的是,因为阅读贫乏导致的知识贫乏,影响的是整个国民的素质。
希望所有家长无论身处何地,也无论条件如何,都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做爱读书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读好书,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8
汉朝和古罗马实力之辨(二)
■兵制比较
汉朝与罗马的兵役制度都经历了由征兵制到雇佣兵制的发展过程。西汉早期的兵役制度是普遍征兵制,其经济基础是户籍什伍制度统治下的小农经济。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个体小农大量破产,沦为流民、奴隶、依附民、雇佣劳动者等,由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大大减少,正常的戍卫番上难以为继。这是中国征兵制形成的深层经济根源。
罗马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小农经济的破产是作为战争结果而存在的。战争期间,农民常年在外服役导致破产,廉价谷物和成群奴隶涌入罗马更加重了农民的生存压力,他们不得不把土地卖给富有阶级。因此可以说罗马雇佣兵制的形成是与土地兼并相分离的过程。所以,罗马的雇佣兵制是源于征服的需要,而汉朝的征兵制是源于防守的压力。
在兵源构成上,汉朝军队的主体是破产的小农,虽然也有少数民族的募兵掺杂其中,但不是主要部分;而罗马军团的构成相当复杂,士兵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破产农民、当地招募的土著,还有奴隶等。
两国兵制的这些区别,自然会影响到战斗力的不同。罗马雇佣兵的动力来自持续的扩张所带来的财富掠夺,是以战养战式的,因此罗马军团不害怕旷日持久的战争;而对于汉军来说,小农生活培育出的乡土意识是难以割舍的,因此劳师远征的侵略必然招致反对,也必然会降低军队的战斗力。相比较而言,罗马兵役制度更具外在的张力。
兵制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领的选拔任用制度。汉代发明了乡举里选的举荐制度,并且开设太学,使得下层百姓中的优秀者有进入政府甚至是政府高层的机会。
汉武帝时期国势强盛,与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有很大关系。但这仅限于选拔文官,军队则主要由贵族特别是皇室控制。
有汉一代,外戚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从整体上讲,外戚并不是一种积极的力量,特别是两汉后期,外戚专政与宦官专政交替出现,成为最腐朽的势力,外戚力量的独大是和汉代相权的衰落分不开的。但是汉武帝时期,外戚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卫青、霍去病、霍光、李广利等皆出身外戚,卫青、霍去病更为汉朝最终击溃匈奴立下了旷世奇功。
罗马情况与汉朝类似。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提到:罗马的弱点在于高层的军事制度。罗马军团几乎从诞生起,在原则上就不是由富有军事素养和经验的职业军人担任指挥的,军团在战时由本届执政官担任指挥官,而这些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他们主要来自罗马的贵族。可以说,在高级将领的任用方面,罗马与汉朝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