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分流黄河下游洪水,保证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治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资源,20世纪50年代,国家决定兴建陆浑水库。
位于嵩县田湖镇陆浑村南半公里处的伊河陆浑口,山水形胜,两山对峙,是天然的库址。1959年11月16日,中苏水利专家莅临嵩县陆浑口进行实地勘察,次日在洛阳召开专题研讨会,最终决定在陆浑口修建水库。
1959年12月的最后一天,陆浑水库建设工程正式破土动工。陆浑大坝设计坝高55米,坝顶长710米,水库蓄水13.2亿立方米,控制伊河流域面积3492平方公里。参加施工的有河南省第一工程总队、三门峡工程局、洛阳地区水利局施工总队和汝阳、偃师、孟津、宜阳、伊川、嵩县、新安等地的近10万人组成的建设大军。
随着工程建设总指挥部一声令下,位于九皋山和陆浑岭之间的伊河峡谷内,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爆破声声,由各种力量汇成的交响乐,迅速打破了峡谷的寂静。建设者冒着严寒,吃着红薯干,唱着“太阳出来红艳艳,老百姓齐心胜过天,快马一鞭三千里,一天等于二十年”,在工程建设一线干得热火朝天。
修建水库时,施工方采用军事化管理方式,各县为一个兵团,下设营、连、排、班,起床、开饭,出工、收工等,一切行动听指挥。工程建设总指挥部设在陆浑村,战地医院驻扎在田湖镇程村,机械队住在屏风庄。
工地采取三班倒制,昼夜施工,风雨无阻。大坝用的沙石从几里外的毛庄、窑湾、西程、板闸等村的河滩取来,用小火车道运输。大坝用土从万安、南屯、柏坡3个村挖掘。
翌年3月,为了在汛期来临之前使大坝达到规定高度,不出现冲坝和炸坝的可能性,全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各大厂矿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广泛参与,全力以赴支援工程建设。同时,指挥部还组织缝纫、修鞋、理发小分队组成战地服务团。1960年7月,陆浑大坝工程成功合龙。
与此同时,根据上级指示,居住在淹没区以内的柏坡、万安、南屯、桥北、板闸等26个村及嵩县县城7568户29205人,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移民搬迁。
陆浑水库是在生产条件异常落后、物资极度匮乏的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修建的。正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降服了咆哮的河水,驯服了不羁的水神。
经过6年艰苦卓绝的奋斗,1965年8月,陆浑大坝主体工程正式竣工。陆浑水库建成后,经受住了1975年和1982年两次特大暴雨的考验。过去不可一世、经常泛滥成灾的伊河,如今已成为流入三市七县灌溉180万亩农田的生命之水,陆浑水库也成为洛阳南线旅游的水上明珠。
(本栏目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