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电影放映员:见证银幕变迁 守望留声岁月
黄河勘探队:风雨60年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11 月 2 日 星期    【打印】  
电影放映员:见证银幕变迁 守望留声岁月
□记者 曾宇凌 文/图
上述图片为放映、调试、装片环节
    曾几何时,电影院放映窗口背后的世界是那样的神秘,电影放映员曾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和梦想。实际上,放映员的工作不是想象中的浪漫,而是寂寞和坚守。

    近日,记者来到市区某影城,体验电影放映员范如山的一天,记录电影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变迁,倾听这位老放映员讲述他的电影岁月。

    体验

    小窗口后面的神秘世界

    ■声光电“一个都不能少”

    范如山今年47岁,是市区某影城放映组组长,干这一行已经25年了。

    9时,范如山准时走进放映室,30平方米的小屋里,放满了各种机器。他将配电柜电源打开,开始清洁放映机、环音机柜等设备。他说,这些宝贝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必须保持干净,否则它们就会闹情绪,甚至罢工,所以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给 它们“洗脸”。

    “影城的首场电影一般在10点10分开始,如果遇到包场等特殊情况会适当提前,所以必须在10点以前将声光电等设备调试完毕。”说着,范如山开始检查每台放映机的服务器是否正常运转;放映镜头的灯光是否顺利透过放映窗口打到银幕上;音响设备是否调试到位。只有做好这些环节,才能保证电影的正常放映。

    影城一共有6个放映厅,每天共放映约40场电影。

    ■数字化时代“让胶片飞”

    我们在放映室几经寻觅,也未见到胶片的身影。影城从2008年开始引进数字机,去年已经彻底告别胶片时代,全面实行数字化放映。

    “进入数字化时代后,不仅放映员的劳动强度小了,故障发生率也降低了。”范如山说,以前,一盘电影胶片的放映时间是18至20分钟,放一部电影需要5盘至6盘胶片。放映前,胶片要提前被挂到放映机上,一盘胶片快放完时,要随时准备好换片,有时还需要两个人完成。除了挂片的繁琐,胶片时代最让放映员头疼的就是卡片。一旦胶片卡在机器里或缠到一块,就必须及时剪短再重新粘贴。

    范如山说,如今,放映员再不用为挂片和卡片发愁,一个人能同时负责6个厅的放映工作,只要通过监视器就能看到各个厅的情况。当天放映的电影目录通常会在前一天晚上输入电脑,设置好每个放映厅的影片播放顺序后,系统就会自动按时间播放。

    现在放映时的劳动强度减小了,但数字化时代也面临新问题。“最担心的就是服务器死机。”范如山说,放映员要盯紧各放映机服务器的运行情况,一旦死机,必须第一时间重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观众的影响。

    ■“这里的工作静悄悄”

    “3号厅2分钟后开始放映,我要去检查一下。”说着,范如山走到放映窗口前,再次查看声光电设备是否正常。

    检查完毕后,范如山又回到监视器前。他说,放电影其实是个良心活儿,观众对电影放映质量的差别不易觉察,但放映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进入数字化之后,虽然机器到时间会自动放映,但放映员要站好岗、尽好职,才能对得起观众手里的那张电影票。

    连接观影厅和放映室的是一个放映窗口,很多观众对这个小窗口十分好奇,有人觉得干着一份天天看电影的活儿挺有意思。范如山说,其实放映员的工作没有什么神秘,更多的是枯燥和寂寞,整日守着机器,根本无暇欣赏电影。

    背后

    见证影院兴衰 守望放映岁月

    ■“走了10里地,赶到时电影已放完了”

    1987年,23岁的范如山退伍后,被分配到当时的西工电影院(后改名笑天影城)从事放映员工作。

    其实,范如山与电影的情缘,还要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电影十分红火,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特殊年代,看电影成了年轻人最时髦的娱乐方式。

    范如山说,当时只要听说哪个村晚上要放电影,就会有人骑着自行车先去踩点,早早吃过晚饭后,约上村里的年轻人一块走路去看电影。《鸡毛信》、《南征北战》、《地道战》、《英雄儿女》……这些电影陪伴范如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夜晚。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和伙伴们走了10里地赶到放电影的村子,却发现电影已经放完了。”范如山笑着回忆说,也就是从那时起,电影就扎根在他心里,工作后成了一名放映员,也算是圆了他的电影梦。

    ■“《少林寺》曾24小时循环放映”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迅猛,陆续涌现出了《少林寺》、《小花》、《红高粱》等一系列优秀国产电影,人们的观影热情非常高,每到电影放映的时间,几乎万人空巷。那也是范如山最难忘的时光。

    范如山向我们描述了1982年《少林寺》上映时的疯狂场面:西工电影院24小时不间断放映;凌晨三四点就有市民冒雨排队买票,甚至有人为了买两张好票,找熟人走后门;电影结束后,人们仍久久不愿离去……

    在电影事业发展的带动下,电影院在我市遍地开花,除了笑天影城,我市还有白马俱乐部、洛轴俱乐部、丹城俱乐部等30多家俱乐部也放映电影。“那时候,好的片子特别抢手,经常有别的电影院来向我们借片子,有时一盘胶片还没放完,他们就已经在门口等着了。”范如山说。

    ■“以前过节不敢出门,后来送票人家也不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电影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红极一时的电影院也命运多舛,或转租或倒闭。那些年,范如山对电影放映员的身份,也经历了由引以为傲到茫然无奈的转变。

    “电影红火的那些年,逢年过节我们都躲着不敢出门,生怕有熟人要电影票,后来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走进电影院的人越来越少,有时把电影票送到朋友手里也被拒绝。”范如山叹了口气说,1997年,在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上映结束后,电影行业跌入谷底。曾有人笑称,泰坦尼克号撞冰山了,电影院也跟着沉没了。

    “2002年的一天,我连续放了3场电影,放映厅一直空空的,没有一名观众。”范如山说,看到这种情况,他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既为影城的出路担忧,也为他的生活发愁,那时他已好几个月没有拿到工资了。

    2006年8月,我市第一家五星级影城开业,范如山以过硬的技术成功应聘,再次当起了电影放映员。

    影城采用多厅设置,一改过去千人影院的单厅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影院排片少、候片时间长的问题。再后来,随着国产电影的复苏、国外大片的引进和电影院视听效果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再次成为人们热衷的娱乐方式。

    ■ “从没有文艺范儿,却深爱这个职业”

    范如山说,他的工作和文艺基本不沾边,工作之余,他很少看电影。当被问及为何二次就业还选择放映员的行当,他说,放了20多年的电影,跟放映机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对那些机器实在难以割舍。

    如今,电影放映员的职业早已不是什么香饽饽,不少年轻人都耐不住这份工作的枯燥和寂寞,大多来了又走了。范如山说,他也为此担心,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他愿意尽全力去教。

    再有几年,范如山就该退休了,退休后干什么,他还没有考虑好,“只要还在放映室待一天,就要放好每一场电影”。

    采访手记

    在影城,像老范一样的放映员一共有4名。虽然他们每天的工作单调、枯燥,但给观众带来了喜悦。从最初的一票难求,到后来的送票也不要,放映员们见证了电影事业的兴衰。无论是起是落,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电影放映员这个职业。电影胶片早已不用了,但在范如山的办公柜里一直保留着两盘电影胶片。我明白,这些胶片里存放的不仅是影像,还记录了他的青春和梦想。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