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不良记录不再“无期” 找回信用清白有机会
河口村:甘水清甜皇家饮 粉条顺滑美名扬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2 年 11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河口村:甘水清甜皇家饮 粉条顺滑美名扬
    ■往事如烟

    丰李镇顾名思义,因李姓人聚居于此而得名。

    河口村的名字源于村东穿流而过的甘水河。根据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甘水河发源于伊川县北部的鹿蹄山东麓,全长30多公里。自南向北经宜阳流经河口村附近几个村庄,在小作村汇入洛河,所经之处还有自流泉,长年水流不断。河口村属于甘水河下游地区,相传是夏朝时期古甘国所在地。

    甘水河还与武则天有关。民间传说,唐武周时期,因甘水河清澈、甘甜,烧开后没有水垢,武则天专门派人在此设取水点,为皇家提供日常生活用水。于是每隔几天,皇家马队就从洛阳城内浩浩荡荡而来,在此装载河水,顺便洗去一路风尘。如今,村内甘水河畔还留有清洗马匹所用的晾马台,也是昔日皇家马队前来取水的证明。

    ■人文自然

    丰李镇位于洛阳市西南部,原为宜阳县辖区,2011年区域调整后属洛龙区管辖。新调整的丰李镇有16个行政村3.2万人,耕地面积3.2万亩,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有“粮仓”美誉。同时,作为著名的“建筑之乡”,该镇有国家一级建筑企业1家,建筑从业人员近万人。

    河口村位于丰李镇镇政府西1.5公里处,全村800多人210多户,耕地面积700多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红薯等传统农作物。村内甘水河经过的流域植被茂密、河水清澈,保持了较好的生态面貌。

    ■今日河口村

    “拉一车粉条到集市上,只要说是河口村做的,保准一会儿卖个精光。”说起村里的特产粉条,村党支部书记李广道言语里满是自豪。

    说起河口村做红薯粉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广道说,因为粮食少,村里种植红薯作为口粮,除了供村民食用或作饲料,每年还会余下不少。为了储存,大家开始将多余的红薯做成粉条。

    “很长一段时间,俺们村做粉条都是靠手工。”李广道介绍,做粉条一般从霜降时开始,先在甘水河边将红薯洗刷干净,然后磨成粉,晾晒过筛出细淀粉,加水和成面团后,就可以“漏”粉条了。

    “漏”粉条是制作粉条的关键步骤,煮上一锅滚烫的水,在锅台上方将和好的红薯面放进专门的漏勺里,用手或小锤子拍打漏勺里的淀粉团。受到挤压后,粉条就会从漏勺中一根根流下来,掉入沸水锅中,将在沸水中成形的粉条捞出后用凉水冲定型,再经过晾晒,红薯粉条就做好了。

    李广道说,每年一到秋天,河口几乎家家户户都架锅“漏”粉条,村前屋后挂满了晾晒的粉条。

    或许是因为甘河水的香甜,再加上粉条加工严格使用纯红薯粉,河口产的粉条口感爽滑且有韧性,供不应求。几十年下来,河口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粉条生产村。

    而河口村开始大批量生产红薯粉条,要从1994年说起。

    那一年,李广道从汝州引进了村里第一台红薯机器,开始了河口粉条机械化加工之路。之前一家作坊每天最多只能加工50公斤红薯淀粉,用机器后每天加工量增长到1500公斤。第二年,村里一下就添置了20多台机器,几乎结束了河口村手工“漏”粉条的历史。

    “到2007年,村里有了专门制淀粉的红薯加工厂,每天可加工近4万公斤红薯。”在李广道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村民李兴林的红薯淀粉加工厂。一进院子,就看见院子中间十几个大水泥池,一旁的厂房里摆放着粉碎机、和面机等加工淀粉和制作粉条的机器。

    “池子是用来放磨好的红薯淀粉的,经过沉淀,捞出晾干后,就可以放进和面机搅拌,和好后传送到机器里出粉,经过煮粉、过水、晾晒等程序,粉条就做成了。”李兴林介绍了机器制作粉条的整个过程。

    近年来,依靠制粉条、卖粉条的积累,不少村民开始从事建筑、运输等行业。李广道说,目前还有30多户村民从事粉条加工,每年入冬到春节前3个月,每天能生产粉条近万公斤。一季下来,平均每家可挣到2万多元。

    眼瞅着生产粉条的忙季快到了。李广道说,到时候路边停满了各地来收购粉条的车辆,河口粉条不仅卖到洛阳市区,还销往陕西、山东等地。

    本报见习记者 武怡晗 记者 石蕴璞

    特约记者 张俊望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