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宋朝依然繁华地 米面蔬果更丰富
两宫祭拜关林 (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2 年 11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两宫祭拜关林 (下)
□紫城
    清朝第一次对关林进行大规模修葺是在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又进行过两次整修。民国时,由于战乱不绝,在几十年的时间中关林仅得到两次局部整修。1932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因日军的海上攻势难以遏止而迁都洛阳,洛阳一时冠盖如云。当时,关林围墙常年失修已近毁坏,张学良、刘峙两人“倡议集资,培而新之”。1949年至2005年,关林先后又进行过20多次修葺。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农历九月十九巳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关林举行祭拜关公仪式。慈禧太后动情之时,下旨发帑(tǎng)银两千两,要求进一步整修关林。不过,当时这两千两白银并没有及时到位。由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离开洛阳后,文悌也随之调离,再加上庚子赔款已经让清政府焦头烂额,随后又开始修汴洛铁路,直到1907年关林才开始整修。清政府除了对关林内的建筑进行修葺之外,同时还添建了戏楼、月台、甬道、东西牌坊等建筑。

    《中原文物》(2010增刊)中《洛阳关林二殿勘察与研究》一文考证了1907年清政府重修关林这一史实。1907年,法国人来洛阳修汴洛铁路时,曾拍下不少关于洛阳的照片,留下珍贵史料,其中关林的建筑比龙门、白马寺的显得新。

    祭拜关公以后,慈禧太后当场书写了两块匾额,其中,“威扬六合”匾额挂在仪门,“气壮嵩高”匾额悬于关林二殿正门上方。两块匾额是在慈禧太后书写之后的半月内刻制完成并悬挂起来的。

    清代御匾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宫中用匾(宫匾),主要为紫禁城中及各处皇家宫苑的宫殿门楼匾牌等馆室名匾,亦有室内挂的各种装饰性的词匾;第二种是赐匾,即皇帝赐的礼品性匾额,主要是赐给各地庙宇、书院等建筑的名匾及词匾。

    清朝皇帝大规模写匾是从康熙皇帝开始,而写匾额最多的则属乾隆皇帝。咸丰皇帝的字拿得出手,因此匾额写得也不少。他在位期间共写了660块匾,他的父亲道光皇帝在位期间共写了437块匾。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皇帝御匾又开始流行起来。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书法能力有限,就叫翰林们写好了字,然后在上面透过纸描摹。慈禧太后也是个好赐匾的人,她的字是后来练出来的,觉得拿得出手时,才亲自手书。关林的这两块匾额是慈禧亲书的匾额。不过,如今悬挂在关林内的这两块匾额是后来的重置品。

    张东高,1920年出生在洛阳城西南白营。白营是洛阳城西南一个人口大村,这个村姓白的人很多,大都是白居易的后代,该村因此得名“白营”。张东高从十几岁时就开始学木工,他的师傅是白营东南街的张金生。张金生的木工手艺远近闻名,他的前几辈人都是有名的木匠,雕刻木活的技艺精湛。20世纪50年代,张金生还参加过修缮故宫工程。张家前几辈人都经常在洛阳为城里的官宦人家做木匠活。据张东高生前回忆,师傅当年经常提及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为慈禧太后修过洛阳行宫,洛阳行宫的木工活和雕刻基本出自张金生的祖父和父亲及其徒弟之手。慈禧太后书写的匾额也由他们制作。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