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
吉利之名取自吉祥如意,寓意此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吉利乡原属于孟县(现孟州市),古称河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竹书纪年》《春秋》等书中均有关于此地的记载。河阳县从秦汉始置,一直沿袭到金元,因位于黄河北岸得名。其中,河为黄河,水北为阳,故称河阳。
1978年1月6日,为建设石化工业基地,孟县吉利公社、济源县坡头公社的马洞等7个大队被划归吉利石化工程指挥部,隶属洛阳市。1982年8月13日,洛阳市在此基础上成立吉利区。
横涧之名,来源于村内的小溪,村名意为横靠着小溪的村庄。据村内老人席光军介绍,明太祖洪武年间,席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移到此地,看到此地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于是定居下来。席姓子孙繁衍生息,沿着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逐渐建立起村落,村子形成了东西长的分布格局,以衡涧命名,后改名为横涧。
■人文自然
吉利乡距洛阳市仅19公里,是吉利区唯一的乡,下辖29个行政村,面积80多平方公里。吉利乡因北依太行,南濒黄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素以“天下这腰脊,南北之咽喉”著称,该地拥有数万亩黄河湿地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
横涧村位于吉利乡东北部,是洛阳的北方门户。全村现有450多户1800多人,耕地面积2000多亩。横涧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从1931年到新中国成立,有上百人参加革命工作,10多人为国捐躯。
■今日横涧村
写有“横涧村”镏金大字的红色牌楼,主干道两旁的爱国教育文图,保存完好的公社舞台……这些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革命文化气息。
“从1931年到1949年前后,我们村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参与革命,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村里建设了爱国教育基地。”村民席平津老人说着把我们带到和席氏祠堂一墙之隔的教育基地。
进入展室,四周墙壁上以时间为序,介绍了横涧村英雄儿女昔日革命战斗和奉献祖国的历史。1931年共产党员组织“贫民互济会”;1936年成立正式党小组进行秘密斗争;1937年建立抗日团体;新中国成立后,横涧人为现代化建设涌现出的优秀人才……
村党支部书记席玉良介绍,横涧作为革命老区,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辉煌。近年来,村民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使横涧成为我市一个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
“刚开始是大家自己搭建的土棚,出产的仅是常见的几种蔬菜。”席玉良说,1999年,村里开始建设蔬菜大棚,虽然种植分散,但不少横涧村民开始脱贫致富。
“现在村里蔬菜种植正朝着专业化发展,2008年3个生产队流转出200多亩土地,成立翠源蔬菜种植合作社,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席玉良说,目前蔬菜种植基地已形成规模,主要产出蔬菜、水果和菌类,供应周边城市。
虽然已经入冬,但基地内番茄、辣椒等蔬菜长势旺盛。此时也正值香菇的培育季节,进入种植园区大棚内,白色菌袋按“井”字整齐有序排放。农户趁着好天气忙着掀开大棚上的草苫,为大棚增温。
来自浙江的大棚承包户周金汉说,像他这样的香菇种植户在合作社内共有5家,总共承包种植大棚38个。从11月香菇开始第一茬生长到第二年6月最后一茬,每棚年产香菇1万公斤,每公斤可卖5元到8元。每年,装菌袋和采香菇是最忙的时候,每个棚都要雇七八个人。
“除了供应各种蔬菜和菌类,春夏基地还生产鲜花以及西瓜、草莓等水果,还在岭地上发展了核桃种植,栽种的近800亩的核桃基地明年将开始挂果。”合作社负责人说,先是一些村民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尝试引进鲜花种植。2002年起,村里30多户农民从事鲜花种植,有玫瑰、黄莺、剑兰、满天星等几十个品种。村民说,半亩地的鲜花棚,1年出产鲜花2万支,收入1万多元。这些鲜花不愁销路,不仅供应郑州、焦作等城市,还远销太原等地。
如今,在横涧村,种植基地时时是繁忙的景象,与此同时,基地还承担了河南农业大学的蔬菜育种科研任务。
席玉良说,村里新农村社区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中,预计明年搬迁。到时候,横涧人也将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本报见习记者 武怡晗 通讯员 周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