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国寺大雄宝殿 |
|
■简介 安国寺位于老城区西南隅敦志街,始建于唐咸通年间,现存建筑为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于2000年9月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蜗居深巷 胜景不再
在老城区西大街与仙果市街交叉口,沿仙果市街南行,即可走到位于敦志街的安国寺。
由于周围满是民居,所处环境逼仄,安国寺只剩下大殿和天王殿默然矗立在角落里。大殿曾为安国寺的主殿,也称大雄宝殿。大殿的门窗朱漆鲜亮,显然经过重新修缮。推开雕花木门,古色古香的廊柱、莲花柱础(chǔ)映入眼帘,头顶横梁上一幅幅彩绘依稀可见。
天王殿建筑低矮,藏于一道门后,此行无缘得见。
据史料记载,初建之时,安国寺坐北朝南,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以及东西厢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
据寺中石碑记载,安国寺当年围墙高丈余,南面三尺高台上为牌楼式大门,中有一个大大的“佛”字,两边出入,门前有一对石狮。进入山门,迎面便是歇山式天王殿。该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斗拱,顶覆琉璃瓦,脊顶两侧设大龙吻,飞檐翘角。大雄宝殿为第二大殿,亦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琉璃瓦覆顶,飞檐翘角,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和十八罗汉。第三殿为藏经楼,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上下两层,一层为客堂和方丈室,二层藏书。安国寺所藏经书曾为洛阳寺院之最,供全省各寺院借阅。
千年古寺 历经沧桑
安国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当时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气势恢宏,香火旺盛。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安国寺和白马寺、香山寺等同为唐代洛阳的著名寺院。
明洪武年间,僧纲司被设置在安国寺,以管辖河南府一州十二县的僧众。
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河南府寺院共同捐资大规模修缮安国寺:翻修所有的大殿和廊坊,拆除损毁严重的钟鼓楼和大门,于大门原址上重修二层建筑,上设钟楼,下为过道。这一时期,安国寺改名为钟楼寺,清嘉庆末年恢复原名。
1927年,冯玉祥在河南发动毁佛运动,安国寺内佛像全部被毁,寺中藏书尽被焚毁。
新中国成立后,安国寺成了洛阳市第一中学校址。20世纪50年代末,洛阳市第一中学初中部、高中部分开,安国寺成为高中部校址。20世纪70年代,这里成为洛阳市第一中学家属院。2000年9月,安国寺大雄宝殿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修缮 展露新颜
安国寺虽惨遭毁坏,其历史价值却不可忽视。安国寺大雄宝殿现存的主体结构为明代遗留下来的,殿内的廊柱、屋檐的斗拱等部分明代建筑风格明显,对研究洛阳地区明代建筑工艺及手法很有价值。安国寺也是目前洛阳市区遗留下来的规模最大的寺院。
2011年4月至今年年初,市文物部门开始对安国寺大雄宝殿进行了抢救性维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部门首次对该寺进行维修。此次维修的重点是修缮、加固大殿顶部,重铺地砖,修复大殿檐棂下的彩绘壁画。安国寺大雄宝殿修缮工程现已通过专家组验收。
本报记者 王文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