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平
(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这一政治宣言,有力地拉近了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和谐社会,这一人类梦想正在“中国道路”上抵近现实。
(二)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从十八大报告中145次出现“人民”,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中的10个“更”,以人为本,民本理念如此凸显,民本情怀如此温暖。
以福民强市为总体目标的洛阳,对“民本”的注脚,有着一份更丰富的内涵。
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暨2012年第三季度工作会提出,要坚持改善民生与维护稳定并联,着力打造和谐洛阳——这是和谐社会的“洛阳践行”:把科学发展的过程,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
(三)和谐不仅是愿景,更是切切实实的行动。
一场直面民生难题的攻坚战,凝聚着全市上下的信念、豪情、干劲,从洛阳“福民强市”画卷展开之时,就被定位成“洛阳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全过程”,其实质正是打造一个繁荣富强、幸福安康的“和谐洛阳”。
“和谐洛阳”,就是一个民主法制健全、公平正义彰显、充满诚信友爱、涌动蓬勃活力、社会安定有序的洛阳。
“和谐”,润泽着洛阳的“幸福环境”,调配着洛阳的“幸福底色”,合奏着福民强市的恢宏交响乐!
(四)“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我们曾靠攻坚积累了实力,靠实干扩大了影响,靠发展促进了和谐。同自己的过去比,我们会为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同不如自己的城市比,我们会心生优越感。但是,如果沉醉于此,满足于此,就会心生惰性,毫无斗志。
在全国找坐标,在全省谋跨越,作为一个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水平还有差距的城市,作为一个“就业难、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还没有根本解决的城市,作为一个百姓安全感尚需极大提升的城市,我们怎敢懈怠,怎敢放松?
(五)打造和谐洛阳,“福民”是根本。
社会和谐,民生为大;改善民生,福民为本。
我们要紧紧抓住“福民”这一核心,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当作打造和谐洛阳的切入点。
“福民”要有真感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我们要改变旧“官念”,多接一接“地气”,扑下身子走进百姓家中,掀开米缸看看,揭开锅盖闻闻,与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轻声细语拉家常,千方百计解难题,用行动感受百姓冷暖,赢得群众亲近。
“福民”要有真本领。我们要坚持遵循群众满意规律,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与群众的密切交往,通过向群众虚心学习,汲取智慧、锤炼本领、凝聚力量。
“福民”要有真举措。柴、米、油、盐,房、医、教、保,事关千家万户的冷暖安危。我们要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福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尤其要着眼于百姓最关心、最期盼、最急需的福民实事,不折不扣地落实。
(六)打造和谐洛阳,“平安”是保障。
平安,是家庭幸福的依赖,是社会安定的保障,是和谐洛阳的基础。发展的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平安是最好的环境,平安是最大的民心。
“平安”,来自作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滔天大患往往发端于细枝末节,麻痹大意要不得,浑浑噩噩要不得。我们必须强化作风,硬起手腕,不断深化“打黑除恶扫痞”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有效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切实通过平安建设提高百姓安全感。
“平安”,来自落实。“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安全工作不管涉及哪个领域、哪个部门、哪个部位,都要明确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监管责任,都要把责任切切实实细化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员,一处也不敢马虎,一刻也不可松懈,通过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切实保障群众安全、安稳、安心。
“平安”,来自长效。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要继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把利益关系协调好,把思想情绪梳理好,把矛盾纠纷解决好,通过把基层基础工作做实,筑牢全市和谐稳定的基础。
(七)和谐洛阳人人有责,和谐洛阳人人共享。
脚下,一条清晰可见、洒满阳光的道路,向前方延伸,指向“和谐洛阳”的幸福图景。
我们正在路上,我们正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