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明代外来食材多 汤香飘溢洛阳城
兽面纹铜方座簋:象征身份的“大碗”
火虫驿村:萤火虫夜助闯王渡涧河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12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明代外来食材多 汤香飘溢洛阳城
□本报记者 崔晓彧
闯王夫人食“五香蝌蚪”。 绘制 李玉明
    核心提示

    明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有了进一步发展,为社会积累了更多的物质财富,经济和文化比较繁荣。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影响下,明代的饮食并不奢华,虽佳肴迭出,但所用食材比较大众化,菜品追求淡味和养生调理。随着更多外来食材传入中国,明代的菜式也更加丰富。与此同时,洛阳的“汤”文化也逐渐形成特色。

    1 口味偏重清淡 食材多不稀罕

    明代1368年建立,1644年灭亡,前后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经济和文化比较繁荣。

    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安徽人,开国将领中也多淮扬一带的人,官场上流行以淮扬风味为主的菜式,市井也多有效仿。比如太祖烧香菇、长寿菜、徽州毛豆腐等当时的风行菜品,都带有浓郁的淮扬菜特色。

    在口味上,因为崇尚养生,清淡成为时尚。当时学者认为,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这也正契合了中原豫菜讲究味中调和的传统。河洛饮食在淮扬风味为主的基础上加以本地化,出现很多佳肴。

    当时的名菜菜谱中记录着不少美味:

    蟠龙菜 将鲜鱼肉、瘦猪肉、肥肉剁成馅,经纱布过滤后,加入鸡蛋清、绿豆干粉、葱白、胡椒、食盐等拌匀,再用蛋皮包裹起来,然后摆成盘龙造型,入笼蒸制而成。明世宗朱厚熜登基前,其蒙师就是以此菜送别他,取良好的寓意,所以叫做“蟠龙菜”。

    三事 由海味(海参、鲍鱼或鱼翅)与肥母鸡、猪蹄筋三种食材混合,加调料,小火慢煨而成。这道菜算得上是如今福建名菜佛跳墙和湖南名菜祖庵鱼翅的起源。

    油煎鸡 先将鸡用作料进行腌制,再用热油不停地浇在鸡上,最后蒸熟即可。其做法和现在南方流行的樟茶鸭做法类似,应该算是樟茶鸭的起源。

    水母汇 有点像现在的凉拌海蜇,是道凉菜。

    生爨(cuàn)牛 将牛肉烫熟食用,吃法很像现在的涮火锅。

    当时的名菜“核桃肉”深受世人称道:取猪后腿上一块脆嫩的精瘦肉,运用刀工制成核桃形状再烹制。而“酥油泡螺”是一种用酥油制作的外形似螺蛳的甜食,颜色有纯白、粉红两种,入口即化,属果品一类。

    从以上菜品用料可见,明代虽然饮食讲究,但所选食材并不十分稀奇,且注重养生。这与朱元璋不主张筵宴奢华以及当时追求健康饮食的风气不无关系。

    2 红薯玉米辣椒 明代传入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曾遭遇千万年来难得一见的“小冰河期”。这时期的冬天非常寒冷,可说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最寒冷的阶段。明代灭亡以后,气温才渐渐回升。

    极度严寒造成粮食产量下降,这对一个人口庞大的国家来说是致命打击。秦晋、河洛、齐鲁、吴越、荆楚等地普遍出现大旱,到万历、崇祯年间,旱灾愈发严重。

    明代人在找寻和制作食物上挖空心思,有些地方风味菜流传至今仍然很受欢迎,其中一些菜品还流传着有趣的故事。

    比如“五香蝌蚪”。传说明末李闯王义军在栾川山中开矿以充实军饷,闯王夫人随夫视察时,在矿洞内产下婴儿。为给夫人补充营养,大家赶忙打捞蝌蚪烹制,可夫人嫌有腥味,食不下咽。一老妇思来想去,把煮熟的玉米面在水瓢中清水滴漏,形似一只只蝌蚪,随后加入真蝌蚪入锅煮熟,捞出晾凉,再掺入山中的“王不留”(一种草药,有利于通乳及子宫复原)和油、盐等调料拌匀,夫人非常喜欢,这道菜也由此而得名。

    还有“柳芽焦饼”。崇祯末年,李自成率兵攻克孟津后看到灾荒不断、瘟疫肆虐,便命人采摘柳芽,亲授百姓泡制和食用柳芽的方法,特别强调其具有清热祛病、防瘟疫的功效。微苦清香的柳芽,配上焦黄喷香的玉米面烤饼,成了农家餐桌上的常物。如今,孟津沿黄一带的村民每到春季,还有采食柳芽的习惯。

    食材更加丰富是明代饮食的一大特点。一是这时期,李时珍编著了药书《本草纲目》,修订并发现了不少食材的功效,对后世不断探索和发展新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不少外来食材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和菜式,比如番茄、南瓜、红薯、玉米、辣椒等都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

    南瓜、红薯、玉米等作物耐旱,曾为人们在困难时期填饱肚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辣椒没有出现之前,我国饮食中的辛辣味道大多由姜、花椒和茱萸等来提供,辣椒的传入,对今天的饮食,尤其是对川菜、湘菜的发展意义重大。

    3 喝汤之风渐盛 汤香飘满洛城

    在河洛地区,都有将晚饭称为“喝汤”的习惯。这其中还流传着一个心酸的故事。

    明代唐定王朱柽(chēng)在河南搜刮民财,大兴土木,强令老百姓将—日三餐改为—日两餐,节余一顿饭的口粮全部上交王府。

    有位老石匠,整天在王府花园里凿石修桥,食不果腹。一天傍晚,他回到家饥饿难忍,便到地里挖了—把野菜煮点菜汤充饥。恰巧朱柽在假山上看到城外的一缕炊烟,便命人将老石匠带来。石匠辩说自己没做饭,只煮了些汤。经查,确是一锅能照见人影的野菜汤。这位老石匠有高超的技艺,朱柽需要他继续卖力,便说:“念你只做了一点汤,没有做饭,免你一死!”这以后,老石匠每晚回到家里都煮些野菜汤喝。人们纷纷仿效,为躲避王府追查,大家傍晚在街上见面互致问候时,也不敢说吃饭,只问:“喝汤了没有?”

    “汤”与洛阳渊源甚深,除了晚饭,还有更多真正的汤。随着食材的丰富与烹饪技艺的进步,在前代汤药盛行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汤,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饭食,各种汤在市井流行起来。其中,洛阳水席的汤,甜、咸、苦、辣、酸,五味俱全,以咸鲜为主,突出酸辣,有除腻、开胃的功效;洛阳的羊肉汤、牛肉汤、驴肉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等,也都各具特色,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深受本地人和外地宾客喜爱。尤其是驴肉汤,有俗语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要长寿吃驴肉,要健康喝驴汤。相传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冬,明神宗朱翊钧驾临洛阳,就对席间的驴肉与驴汤情有独钟。

    在种类繁多的汤中,洛阳人早上会任选一种,泡上馍,放上辣子,热热地喝上一口,空了一夜的肠胃顿时暖融融的,人会一整天精气十足,正所谓“早晨一碗汤,给个神仙都不当”。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