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明代外来食材多 汤香飘溢洛阳城
兽面纹铜方座簋:象征身份的“大碗”
火虫驿村:萤火虫夜助闯王渡涧河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12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兽面纹铜方座簋:象征身份的“大碗”

    兽面纹铜方座簋

    文物名称:兽面纹铜方座簋

    文物年代:西周

    出土时间:1977年

    出土地点:洛阳北窑

    核心提示

    兽面纹铜方座簋(guǐ)1977年出土于我市北窑一西周墓葬。该簋长19.2厘米,高30.5厘米,口径22厘米,圆身方座,簋身饰兽面纹,腹部有一对对称的象鼻兽头耳。作为我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重要器皿之一,该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周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发展水平。

    圆身方座 中原风格

    簋是我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有时也兼作礼器。1977年,我市文物工作者在对北窑一西周墓葬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这样一件器物——兽面纹铜方座簋。

    我们看到,该簋长19.2厘米,高30.5厘米,口径22厘米,侈口,鼓腹,圜底,喇叭形圈足;腹部有一对对称的象鼻兽头耳,圈足下为方形座;簋腹和座四侧均饰以饕餮纹,圈足饰夔纹。

    “该器物由簋身和底座组成,敞口平沿,鼓腹下垂,其纹饰与造型具有明显的中原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西周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水平。”洛阳博物馆副馆长高西省说,作为食器,簋主要用于盛放稷等主食;作为礼器,则一般与鼎配合使用,代表身份等级地位。

    兼作礼器 身份象征

    作为我国古代常见的青铜器物之一,簋自商代开始出现,主要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其造型复杂多变,有圆体、方体,有耳、无耳,有座、无座等。

    高西省介绍,商代的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时期,簋基本沿用商末流行式样,并有所创新——除原有式样以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且部分簋上加盖。

    与此同时,簋也是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据《周礼》载:“凡祭祀,共簠(fǔ)簋。”对此,高西省解释说,作为礼器,簋常以偶数出现。宴享或祭祀时,以偶数与鼎配合使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春秋战国时期,簋的铜胎开始变薄,花纹也更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本报记者 姜春晖 通讯员 孙海岩 文/图

    相关链接

    我国古代的食器

    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食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簋、簠、豆、皿、盂、案、匕、箸等。其中,簋形似大碗,人们把食物从甗(yǎn)中盛出,放在簋中再食用;簠为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豆类似高脚盘,原本用来盛放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皿也是用于盛放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匕是长柄汤匙;箸为夹食用具。

    另外,制作食器的质料也复杂多样,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其中,一般百姓用食器多以竹、木、陶制作,而贵族用食器多以青铜制作,有的甚至用金、银或象牙制作。 (春晖)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