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原始乐舞开先河 夏商乐器渐增多
漫谈祭祖
金溪村:神驹摆尾藏山中 化身金溪而得名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12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原始乐舞开先河 夏商乐器渐增多
□本报记者 王文斌
陶埙
石磬
铜铃
    开栏语

    洛阳自夏代起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不断发展的中国音乐文化,也在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偃师二里头陶埙以及战国编钟、汉唐乐舞俑、宋元散乐杂剧雕砖、明清戏楼……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和艺术精神。本报今起开设《河洛音乐史话》栏目,通过展示河洛地区丰富的音乐文化遗存,梳理河洛地区的音乐发展脉络,带您认识洛阳在中国音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核心提示

    夏商两代都曾在洛阳建都,洛阳也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形成、发展的重要历史舞台。这一时期,乐舞的功能由原始图腾、祭祀转向为统治者歌功颂德,还出现了供奴隶主贵族享受的女乐,各种乐器也纷纷在河洛地区出现。

    1 乐舞始颂王者

    原始音乐的主要形式是歌、舞、乐三者结合的乐舞,其中歌唱和舞蹈地位突出,节奏十分重要。夏商时期,三者仍为一体,但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与奴隶制的确立和巩固,乐舞的社会功能渐渐发生变化:由图腾祭祀和崇拜祖先、神转为对君主、王等英雄人物的歌颂,“王者功成作乐”渐成乐舞创作的指导思想。《大夏》《九招》《濩(huò)》等乐舞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

    ●《大夏》 夏代乐舞,以歌颂夏王朝建立者大禹的治水功绩为主要内容,当时的表演方式无从考据,传至周代,表演方式为每八人站一行为一佾(yì),舞者头戴皮毛帽子,袒露上半身,下着白色短裙,左手持乐器龠(yuè),右手持羽毛,边唱边舞,质朴粗犷。

    ●《九招》 又称《九韶》,相传原为舜时著名宗教乐舞,有管乐器伴奏,富于变化,含图腾崇拜之意,多用于祭祀。因其舞蹈部分有九次变化,歌唱部分分九段,又被称为《九辨》《九歌》,到了夏启及其子太康时,开始被统治者用以寻欢作乐。屈原在《离骚》里说:“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濩》 商代乐舞,内容一说为炫耀商汤伐桀之功,一说为颂扬商汤祈雨之德,当时影响极大,多用于宗庙祭祀,在甲骨文中也多有记载。此乐舞肃穆威严,神采飞扬,通过炫耀武功来赞颂王权。先秦文献常将其与《大夏》《九韶》并列,作为先秦乐舞典范。

    2 女乐开始出现

    女乐是奴隶制的产物。夏商时期的女乐多为音乐奴隶。在夏代,女乐泛指善歌舞者及其表演。夏代时,女乐的规模已十分庞大,史载夏桀有女乐三万。

    商代甲骨文中的女乐记载为最早的女乐文字记载。当时的女乐与巫舞有关。巫者懂占卜祭祀,擅以乐舞娱神。后来,娱神的巫舞成了娱人的女乐,出现了“恒舞于宫,酣歌于室”的现象。

    夏商时期的女乐地位卑下,生命也常操纵在奴隶主手中。据史料记载,他们有的被焚烧用以祈雨,有的被活埋为奴隶主殉葬。

    女乐反映了夏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之风,故多受批判,可因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喜爱,女乐又得以延续发展,娱乐性、表演性乐舞也随之发展,对后世乐舞机构的设立、专业乐舞伎队伍的形成、乐舞技巧的提高以及乐舞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3 乐器不断涌现

    夏商时期,乐器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精细的发展过程。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各种乐器,能使我们对当时音乐文化的发展有所体悟。

    ●陶埙 呈灰色,高6.5厘米,腹径6.1厘米,底径2厘米,内部中空,尖部有吹口,口径约0.7厘米,腹部一侧有一音孔,孔径0.4厘米。埙为原始社会出现的吹奏乐器,以陶土制成,一般为橄榄形,平底中空,表面有一至数个按音孔,可吹奏高低不同的乐音。随着先民技艺的精进,埙的按音孔不断增加,埙也发展为可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石磬(qìng) 为青石打制,打磨不够精细,但与后世石磬形制相近。磬历史悠久,最初以普通石头制成,无固定音高。后人们用玉石制磬,并制出成组的编磬。由于后被用于统治者的宴飨、祭祀等活动中,磬逐渐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

    ●铜铃 为青铜铸造,体形较小,外壁较薄,铃体上窄下宽,横断面呈椭圆形,上设桥形纽,出土时铃舌为玉质,保存完好,后人推测其当时极为珍贵。铜铃继承了中原地区陶铃的椭圆体,也奠定了后世铙、钟、铎( duó,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或有战事时用的大铃)等合瓦形金属乐器的基础。

    ●木鼓 出土时鼓体已经腐朽,仅能从漆皮状况推测其呈长筒形,束腰,长约54厘米,外壁曾使用朱红漆。作为最早的打击乐器,鼓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秦汉之前,中原地区鼓的形制已有20多种。鼓被用于礼仪庆典、劳动、祈神、战争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到了商代,青铜乐器大量增加,出现了铙、钟、鼓等不同种类的青铜乐器。磬的制作朝着精细化、系列化的方向发展。陶埙的制作也日趋规格化,同时体积增大,音孔增多,形制更加规整。

    伴随着乐器的纷纷涌现,夏商时期的乐律理论体系也渐渐形成。到了商代,人们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音高概念,音阶的观念也比较成熟,并掌握了半音概念。可见,十二音律体系在商代已奠定历史基础。

    总之,在夏商时期的河洛地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开始形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光辉开端,为周代的礼乐文明奠定了基础。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