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晓杰捐赠的《新洛阳报》印刷的8本出版物 |
|
图①
《新洛阳报》发行的《绘图庄稼杂字》 |
|
图②
《新洛阳报》发行的《增订新辞典》 |
|
图③
捐赠者朱晓杰 | |
核心提示
《增订新辞典》《绘图庄稼杂字》《模范学校与模范教师》《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夏陶然的道路》《新教学法》《思想漫谈集》……《新洛阳报》(《洛阳日报》的前身)印刷的书籍、科普读物,在跨越一甲子的沧桑时空后,昨日,又重新回到“出生地”——洛阳日报报业集团。
昨日下午,新洛阳报印刷厂出版物捐赠仪式,在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社史馆举行。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馆长、青年收藏家朱晓杰先生,捐赠出他收藏多年的《新洛阳报》印刷出版物。
1948年4月9日,《洛阳日报》的前身《新洛阳报》,伴随着解放洛阳的硝烟诞生了。《新洛阳报》在新中国春笋破土的特殊岁月里,除了出版报纸,宣传党的政策,传播新闻之外,还根据自身优势,发挥了什么独特作用?我们或许能从这批出版物中找到答案。
1 应时代的需求印刷《增订新辞典》
朱晓杰此次捐赠的《增订新辞典》是1949年7月新洛阳报印刷厂印制的,共有248页,约有今天《现代汉语词典》的一半厚,竖排本、繁体字、土棉纸、平装本,采用“首字笔划检字法”,保存比较完整。这是本书堪称“最讲政治的辞典”。
一些年轻读者或许对《新洛阳报》比较陌生。1948年4月5日,陈(陈赓)谢(谢富治)兵团第二次解放洛阳。4月9日,中共洛阳工委机关报——《新洛阳报》就出了“创刊号”,并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本报宗旨:全心全意为各界人民服务,致力于新洛阳的民主建设,凡人民所需者,莫不全力而为。”
《新洛阳报》在硝烟里诞生,是河南省第一家地方党委机关报。创刊之时,三大战役尚未打响,该报在当时肩负着为我党摸索城市办报经验、办报方向的艰巨任务。由于采访环境异常严峻,《新洛阳报》记者都配发勃朗宁手枪或步枪。
《新洛阳报》的主业当然是出版报纸,怎么会印刷辞典?
对当时的读者来说,阅读作为党报的《新洛阳报》及其他解放区报纸,还存在不小的阅读障碍,报纸、书籍上的很多政治词汇、新词,市民普遍看不懂,影响群众了解、接受党的方针和政策。
《增订新辞典》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这套契合时代需求的辞典,刚一推出便供不应求。晁哲夫在1947年8月写的序言中说:“出版已经半年,在边区销行万余册。而各地以及外区都来索购至于供不应求。”
2 “大白话辞典”浅显易懂
词汇就像一台灵敏的仪器,记录着时代的脉搏。当今天的人们在阅读《增订新辞典》时,对里面的“社会主义”“第三国际”“历史唯物论”“土地改革”等政治、哲学术语,并不会感到陌生。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这本带着新时代气息的辞典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引来社会的普遍关注。
考虑到当时读者的阅读能力,《增订新辞典》对相关词语的解释浅显易懂,很多说的就是“大白话”。比如对“文盲”的解释是:“指不识文字的人,就是睁眼瞎子的意思,普遍能识一千二百字即不称文盲。”
还有一些新词让当时的人们耳目一新。比如“人生观:就是对人为什么生活,怎样生活的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世界观:即将世界当作整个的统一体来观察所得的理论”……
当然,还有一些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却有点陌生。比如“新国耻纪念日”,解释是:“蒋介石一心反人民,决意把全中国卖给美国,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一月四日,再一次和美国订了个《中美商约》,把中国所有东西,从天上到地下,统统卖个干净(参看‘蒋美商约’)。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这个卖国条约,把十一月四日,订为新国耻纪念日”……
除了政治、经济术语,《增订新辞典》也有收录一些时尚新词。比如“第六感”“性教育”“食人族”……
《增订新辞典》标明,是由“筱铮等著”,记者多方查找,没有找到筱铮的资料。为该书封面题字、写序的哲夫,是位革命家。
3 讲“种地经”教农民“看图识字”
朱晓杰先生捐赠的《绘图庄稼杂字》,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土棉纸印刷,只有25页。像过去常见的“小人书”格局,页面上方是手绘图画,下方则是竖排的文字。四字一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这本书,只是注明由“新洛阳报发行”,却没有印刷的时间。封面上的绘图,是一位农民坐在地头,靠着锄头看书。封面上的注释写明这本书“冬学民校夜校自修适用”。
书名里的“庄稼”人人都懂,可啥叫“杂字”呢?原来,这是古代启蒙的识字读本,汇辑各类常用字,编成押韵的语句,以便初学者记诵。
封面注释中的“冬学”为何意?冬学,是指旧时农闲时为农民举办的季节性学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每年都举办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教农民识字,组织农民进行政治、文化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很多新解放区仍延续冬学运动,大办民校、夜校,进行“扫盲”运动。
《绘图庄稼杂字》其实是一本农村科普读物,就是在教农民“看图识字”的同时,讲解“种地经”。
过去的农民多数不识字,用文字解释农民用的犁、吃的葱,他们也看不懂,因此这本书用的是最直白易懂的方法——图画。内容从生产计划,到男耕女织、拉土修墙、植树造林、春种秋收,再到五谷入仓、送交公粮,中间还穿插园中蔬菜、农具家什等。翻开这本书,就像展开了一幅农耕生活的全景图。
人们或许感到奇怪:当时的农民尽管大字识不了几个,但大多是种地的“老把式”。该怎么种地,他们还需要别人教?细读这本书,您会发现:编撰这本书的人,不但熟悉种地,而且很懂科学种田,努力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教给农民。
4 科普教育彰显党报服务社会作用
《绘图庄稼杂字》的作者,怎么对种地这么在行?
说出来,您可能有点诧异。这本书的作者董纯才,可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怎么会写《绘图庄稼杂字》这种启蒙读本?
20世纪3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发起了“科学下嫁”运动。1930年,陶行知先生认真考察了日本,发现日本尤其注意科学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大胆提出,来一个“科学下嫁”运动,把科学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我们要做相反的工作,要使做工种田的人、拾垃圾的孩子、烧饭的老太婆,都能享受现代科学知识,要把科学变得像阳光、空气一样普遍,人人都能享受,这需要来一个‘科学下嫁’运动。”
如果说陶行知先生是“科学下嫁”运动的旗手的话,那么董纯才就是该运动的具体实践者,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有关人士认为,《新洛阳报》的这批出版物,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服务性,在方便市民、引领市民走进新中国的同时,彰显了党报宣传政策、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新洛阳报》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
1948年4月9日,伴随着洛阳解放的硝烟,《洛阳日报》的前身《新洛阳报》创刊了,这是我国较早创刊的地市党委机关报之一、河南省第一家地方党委机关报。
1949年8月,因为要支援新解放区,《新洛阳报》停刊。
1955年1月,洛阳被确定为“一五”计划重点建设城市,《新洛阳报》更名《洛阳日报》后复刊。
国家三年困难和十年动乱期间,《洛阳日报》又两次停刊。
1964年12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洛阳日报》题写报头,并沿用至今。
1981年1月1日,《洛阳日报》再度复刊后,出版发行至今。
2009年12月,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揭牌成立,成为河南报业的第二个“集团军”。
如今,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商报》《洛阳广播电视报》《洛阳手机报》和洛阳网、河图网、太平洋门户网等“五报三网”及十余家经营实体。
晁哲夫与董纯才
晁哲夫(1894~1970),又名晁蛰甫,河南清丰人,中共七大代表,革命家、教育家。1927年入党,1940年4月任冀南行政督察专署参议室主任。1941年1月至1944年5月任冀鲁豫边区行政公署主任。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1946年1月起,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1948年至1949年任华北人民政府委员、教育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历任平原省(1949年至1952年曾设平原省,辖区包括新乡、濮阳、安阳、菏泽、湖西、聊城)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平原省委统战部部长和平原省人民政府党组书记。1952年11月至1955年3月,担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6年9月起兼任山东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董纯才(1905~1990),湖北大冶人,他先后就读于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和光华大学教育系,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也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38年入党,1939年任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副校长,1942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国民教育科副科长。1952年起,担任新中国的教育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