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大故宫3》为《大故宫》书系压轴之作,将视野集中于对明清最高权力斗争有巨大影响之皇室宗亲以及密切影响宫廷政治生活之宫女太监,详解其成败关键与命运走向,并透过对御药御膳之解析、国宝文物之品鉴,真实再现一个纵横捭阖、饮食男女、金帛珠玉里的宫廷世界。 | |
1
最有孝心的皇帝康熙
康熙帝可谓是历史上最有孝心的皇帝之一。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是顺治帝第二任皇后,也与孝庄太后同族。顺治帝死,康熙帝立,她被尊为皇太后,后谥孝惠章太后,居慈仁宫,后为宁寿宫。她一生最惬意的时光,就是入主宁寿宫后的岁月。
孝惠章太后与康熙皇帝,母慈子孝,特别是孝,感动当世,传颂至今。怎样以孝事亲呢?康熙帝对太后之孝——“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
一说敬。
康熙帝虽只比孝惠章太后小13岁,但对她至亲至孝至尊至敬堪称典范。逢年过节,康熙帝总要去请安问候。
康熙帝四出巡幸,常奉太后同行。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七月,奉太后幸盛京谒陵,道经喀喇沁。以太后父母葬发库山,距跸路二百里,谕内大臣索额图择地,太后遥设拜祭。十月,值太后万寿,康熙帝到行宫行礼,敕封太后所驻山曰寿山。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奉太后南巡,游览观赏江南风光。
二说乐。
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太后七十大寿,康熙帝为其举行了隆重庆典。满洲传统舞蹈“蟒式舞”,是举行隆重欢庆盛大宴会时级别最高的舞蹈,一向是大臣向皇帝表演的。到太后七十岁大寿这天,在太后宫进宴,太后升座,乐作,康熙帝到太后近前跳起蟒式舞,并举爵进酒,祝她万寿无疆。
三说忧。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十二月初三,77岁的太后病重。这年,康熙帝64岁,也患重病。他闻知太后病重,便用布缠足,乘坐软轿,每日到宁寿宫,扶掖行进,探视太后。为了照看太后,康熙帝虽病重,仍在宁寿宫西边的苍震门内,搭设帷幄,暂时居住。
四说哀。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十二月初六,太后崩,康熙帝割辫服孝,奠酒恸哭。服丧期间,正值隆冬,天气严寒,康熙帝身着丧服,仍住在苍震门内的帐篷里,直到十二月三十除夕,才回乾清宫居住。初二,又回到苍震门内居住,直到初四,满二十七天,才回乾清宫。一位六十四岁的老人,位居皇帝,身患重病,时值寒冬,露天地上,搭建帐篷,为母守孝,尽礼尽哀,大孝至极,无以复加!古今中外,能有几人?
康熙帝既要孝奉太皇太后,又要孝侍太后,长达五十六年。
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2)
逸闻趣事
1919年“五四”前夕,周恩来进入南开学校大学部。1920年1月,他因领导学生运动遭到反动当局逮捕。为了保护他,严修与张伯苓商量以南开大学的“范孙奖学金”资助周恩来去日本深造,周恩来也因此逃过一劫。南开大学的路边有些小石碑,上面刻着“我是爱南开的——周恩来”。“我是爱南开的”这句话出自周恩来《给留日南开同学会信》。
南开大学镜箴又称“四十字镜箴”,是由著名教育家、南开体系创建人张伯苓订立的。为了培养学生合适的着装习惯和文明行为,张伯苓特意在天津南开中学东楼中的过道左侧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四十字:“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为使学生出入校门有所儆戒,后得名“四十字镜箴”,一直流传至今。
“四十字镜箴”不仅在南开流传开来,甚至还引起外国教育家和教育管理者们的关注。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博士来南开学校参观时,觉得南开学生的仪态和精神面貌与他在其他学校中看到的学生有很大不同,就特意询问校长张伯苓其中的原因。张伯苓颇为自豪地将伊利奥博士带到了镜子旁边,并将镜子上的箴言对其加以翻译和解释,伊利奥博士听后大加赞叹。他返回美国之后,特意将这个箴言告诉他人。美国罗氏基金会还特意派人来南开将镜上的箴言拍摄下来,寄回美国,刊诸报端,加以传扬。
在南开大学主楼的后广场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校钟,这是南开精神的象征。此钟体积巨大,重达3000公斤,校钟两边的铜铸支架也呈钟形,古铜色的校钟映衬出南开大学历史的沧桑。每年的新生也都会到此钟处举行入学仪式,感悟南开大学不平凡的校史。学校每逢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时都会鸣钟纪念。
其实,南开最初的校钟是由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原是为庆祝晚清重臣李鸿章寿辰而制作的纪念钟。铜钟重一万三千余斤,钟面铸有整部《金刚经》。1904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英军曾将该钟取走作为日常用钟。后来,八国联军向天津交还政权后,大钟移至海光寺,海光寺则赠与南开大学作为校钟。1937年7月,南开园惨遭侵华日军炮轰,大多建筑被毁,图书设备遭到疯狂抢劫,万斤大钟亦不知去向。1997年7月,为铭记南开园被侵华日军炸毁60周年的惨痛历史,学校决定重铸校钟。新校钟重达3000公斤,钟高1.937米,寓意要师生员工牢记1937年日军炸毁南开的历史。
如今伴随着悠悠钟声,一批批新生走进校园,一批批毕业学生离开南开大学,而张伯苓在南开大学被毁时所言的警句“被毁者为南开大学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则长久地驻留在历代南开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