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幸福指数最高的太后
集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于一身者,在明清五百多年的历史上,仅有两位,即明仁宗洪熙帝张皇后和明宪宗成化帝王皇后。她们的共同特点是:积德行善,胸怀宽广,品节高洁。因此,她们成为古代女性的典范。
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今河南省永城市)人,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封燕王朱棣世子朱高炽妃,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封皇太子妃,洪熙帝继位,册封张氏为皇后,明宣宗宣德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明英宗正统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张皇后的特点是:
一、会处公婆关系。作为王妃,首先要会处同公婆的关系。《明史》说她“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就是说她能严谨遵循妇人操守,颇得公婆永乐帝与徐皇后的喜欢。
二、会处叔嫂关系。她的两个小叔子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都“谋夺嫡”,想取代太子的地位。太子多次被汉王和赵王所离间,她从中保护、劝慰、解释,帮助丈夫保住了太子的位置。
三、会处夫妻关系。太子“体肥硕不能骑射”,永乐帝很不高兴。她就“减太子宫膳”,让太子减少饮食,加强运动,减轻体重,颇有成效。
四、会处母子关系。儿子宣德帝初继位,凡军国大政,多禀听裁决。时海内太平,皇帝侍奉起居,陪伴游宴,四方贡献,先奉太后。皇帝与太后,慈孝闻天下。
五、会处祖孙关系。子宣德帝死,孙正统帝九岁继位,宫中流言四起。太后急召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孙子哭泣说:“此新天子也。”群臣呼万岁,流言乃止。有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说:“毋坏祖宗法。”时时勖勉正统帝,勤奋学习,委任股肱。
六、会处君臣关系。从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所请,见于行殿,太后慰问诸臣,并说:“尔等先朝旧人,勉辅嗣君。”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太后病危,召大学士杨士奇等入,命太监问国家还有什么大事未办。遗诏劝勉大臣,辅佐皇帝,敦行仁政,惠及百姓。她的善政,受到赞誉。
七、会处娘家关系。对娘家兄弟,按规矩办事,“太后遇外家严”,不轻易升官赏赐,不许他们搞特权,也不许他们理国事。
八、会处百姓关系。到十三陵谒陵,“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回头对皇帝说:“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老百姓爱戴国君,因百姓能安居乐业,皇帝应当牢记。回程时路过农家,“召老妇问生业,赐钞币”。有献蔬食酒浆者,取以赐帝,说:“此田家味也。”谕诫皇帝,不忘农家。
史书所说的“洪宣之治”,张皇后也有一份历史功绩。
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1)
暨大首创
声教讫四海,桃李遍五洲。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
这所魅力无限、活力四射的大学一直在中国高教改革的浪潮中奋勇前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暨南大学就在教学改革领域创造了数个“第一”。暨南大学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在全国先行一步。他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学院。暨南大学毕业生走进社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暨南大学创新并非为了“出位”,而是想用更务实、更科学的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这才是暨南大学教学改革数个“第一”的宗旨。如以往学生没通过考试只需再补考就行,这样就难以达到真正督促学生补习的初衷。暨南大学率先在全国取消补考,实行重修制度,逼着学生不得不从头修读这门课程。这项改革受到许多高校及新闻媒体的关注,并在全国推广。在考试形式上,暨南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大考场形式,大考场设立在体育馆等大型公共场所,对于加强监控、学生自律起到良好作用。
暨南大学医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综合性大学设立的第一所医学院,其毕业生可直接申请参加世界各国的“临床医生执照注册考试”。医学院也因此成为国内外学子热衷报读的学院。在毕业的2000多名本科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港澳台和海外,这为暨南大学医学院的外向型、国际化定位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世纪末,香港和澳门这两颗“宝石”回归祖国怀抱。作为华侨第一学府,暨南大学师生特别是港澳师生,都对港澳回归投入巨大关注,不少人还躬亲奔走,贡献力量。在港澳回归发展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散落的是暨大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而在港澳治理中,也有不少暨大校友各司其职,为民谋福祉,为社会献良策,成为港澳繁荣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在1994年八届二次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上,作为香港代表,暨南大学校友、香港立法会议员郑耀棠提出了一个提案,其他32位代表签名认同,要求废除英国政府单方面决定的有关港英最后一届立法局等选举安排。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该提案作出决定并通过,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负责筹备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关事宜。在1997年6月30日,港英政府立法局的最后一次会议上,郑耀棠发表了“致谢辞”,并在最后时刻把这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读了一遍,作为致谢辞的结语,使港英政府的立法局记录上不得不“忠实”地写入了祖国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