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传奇太后孝庄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努尔哈赤的儿媳,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她机智过人、善于谋略,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两辅幼主,权位并隆,是清朝唯一的太皇太后。她对清朝贡献大,故事也多,有种种传闻和故事。传闻最广的是所谓“太后下嫁”。至今仍有人认为“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以下九条理由。下面逐一分析。
其一,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皇位。顺治帝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不是庄妃委身于多尔衮所取得的。
其二,兄死弟娶其嫂是满洲习俗。满洲确有这样的旧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其三,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是尊称,如同光绪帝称慈禧太后为“皇阿玛”(皇父)一样。
其四,蒋良骐《东华录》有记载。书里说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就是慈宁宫。高阳认为,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相恋的事可能有,也可能无,但这不能证明太后下嫁了多尔衮。
其五,孝庄太后死后葬在清东陵昭西陵。孝庄太后病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年七十五。清东陵的昭西陵,因在皇太极盛京昭陵西向,故称昭西陵。孝庄太后解释:“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cuò),则我心无憾矣。”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
其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此诏如果真有,必经辨认、登录,多人过目,不会只一人看见。历史不能凭某一人的一说做定断。
其七,南明张煌言记载了这件事。张煌言(苍水)《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盛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张苍水全集》)“建”是建州,“夷”是夷狄,明显带有民族偏见。这时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和清朝是敌对的政体。孟森先生早就指出:“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比附,也可以想象、虚构。
其八,朝鲜史书里记载了这件事。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里,没有“太后下嫁”诏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也会有记载。
其九,顺治帝报复多尔衮为反证。如顺治帝母后已下嫁多尔衮,多尔衮即为其父,且母亲健在,怎能对多尔衮掘坟墓、撤庙享呢?这将置母亲于何地!
总之,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我认为:孝庄太后同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之事确实无。当然,孝庄太后考量母子命运和江山社稷,尽量笼络多尔衮,则是不用怀疑的。
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2)
多元文化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股股年轻的力量携带着家乡的特色和民族的风格走在一起,以青春为圆心,以蓬勃为半径,囊括起文化相通的元素,构筑起属于暨南大学特色的城堡。”这是暨南大学校友的评论。
在学生活动中,学生们把他们的建阳篮球场装饰成集现代与古典于一身的“飞机场”。数架“飞机”带领参观者游览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领略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风情。有静态的各国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介绍展板,有活跃的游戏和现场表演,有最直接的味觉刺激,也有深厚的文化感染。一项学生活动搞得像个“小世博会”,让人拍案叫绝。
一种博大而多元的文化理念,并不需要隆重的宣告,在流连忘返的游园中,在“马来西亚摊位”向“缅甸摊位”报以微笑的时候,早已润物细无声。不知道暨南大学新闻系校友沈宏非的美食专栏这样出名,是否受了暨南大学“美食环境”的影响,但“吃”在暨南大学的确是形成了一种“文化”!
国内各个地方的地方菜,香港、澳门的粤菜系,还有东南亚各国的菜式,在暨大学子中得到了自发的“融合”。即便是各食堂,也都有自己的“拿手活”,学生们的评价是“一食的菜,二食的汤,三食的点心,四食的快餐,五食的小炒”。
玩在暨南大学。暨南大学的学生爱玩,能玩,玩起来“一不小心”就充满了各国风情的斑驳多彩,但暨南大学多元的精彩并不只是在玩上。一个香港学生向老师提问时,“夹生”的普通话里不时夹着几个英文单词,一个澳门学生回校时带来了全宿舍同学都爱吃的蛋挞,一个印尼学生跟同学提起他在故土的童年生活,甚至有学生在争吵得面红耳赤时会赌气地爆出一句“要是在我们某某国,肯定不是这样”……
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人。这种多元,于暨南大学是一种“装在多棱镜中的大学”的多面纷呈;于每一个学子,他们在其中学到的是个性、宽容、沟通、博采……
在100多年的岁月中,暨南大学不仅积淀了宝贵的思想和学术,还有诸多的趣事和典故。对于这所历经沧桑、克服万难却不断发展壮大的百年高校,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以来对暨南大学所取得的成绩都予以钦佩,也常会给暨南大学留下一些令人回味的别称。
由于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开放的校园环境,暨南大学的别称很多,有的幽默风趣,有的生动形象,有的精练中肯。这些别称也从侧面反映了暨南大学的历史和特色。除了“东南民主堡垒”和“人类文化大学堂”之外,暨南大学也被称为“小联合国”大学。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暨南园中共同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在暨南园中撞出火花,也“撞”出了这个“杂烩”大学的别称。